【正見新聞網2013年04月16日】
最近香港一項調查顯示,53%的港人忘記帶手機時會感到焦慮,出現“無手機恐懼症”。此新聞引起香港媒體廣泛報導。其實,對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的過度依賴已經成為全球人類所要面對的“無病菌”新型疾病。
過度依賴手機導致人際關係疏離 內心孤獨
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對人們健康的損害,可能還比不上心理層面的影響。大家可否注意到,現在在車站、地鐵內、咖啡廳等公共場合,最常見到的就是人手一機,低著頭盯著手機螢幕,對周遭環境毫不在意。越來越多人在網上與朋友分享生活點滴、購物、甚至交友和談戀愛,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交往驟減,與機器的互動劇增。
這種情況,就像麻省理工學院社會科學與技術社會學教授雪莉•特爾柯(Sherry Turkle)在《紐約時報》一篇文章中所說的:“我們生活在充滿科技的空間裡,經常在溝通,但是我們把真正的溝通犧牲了,讓位給淺白的溝通。”
越來越依賴現代電子產品會造成人際關係的疏離化現象在年輕一代特別明顯。據中安教育網刊登的《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關係的負面影響及對策》文章透露,大學生沉溺於電腦和手機的工具,減少了社交活動,以致他們人際交往疏遠、心理距離不斷擴大,感情世界也走向高速化。
長此以往,就會產生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疏離和信任危機,心理越發孤獨、情緒低落、影響溝通能力。
大家在臉書、推特、Whatsapp等各種社交網站和程序中可能擁有好幾百個朋友,但你曾和其中的多少個真正的深入交流,成為知心朋友?雪莉•特爾柯在她的著作《一起孤獨》(Alone Together)中所言,科技改變了人際關係,重新定義了人們對親密與孤獨的觀念,但是接受此類偽技術關係以替代持久的情感聯繫,是極其危險的。
“手機依賴症”正降低人們的生活品質
據香港調查發現,近60%的港人連去洗手間也使用手機,出外旅遊會隨時隨地搜尋無線網路服務,近半的手機使用者每小時查看手機6次或以上,最嚴重的查看20次以上。
英國的一項調查更發現,超過60%的使用者連睡覺也拿著手機,約30%的使用者在移動中仍不斷查看手機。
一旦沒有手機,使用者就覺得焦慮,嚴重者還會出現手腳發麻、心悸、頭暈、冒汗等症狀。這種“無病菌”的精神病,迅速地在手機使用者身上蔓延,其影響力可能比流感更大。
心理學家甚至認為,這是21世紀非藥物成癮的現象中最嚴重的一項。很多專家在相關方面所做的研究調查,都證明了這種“手機依賴症”正降低人們的生活品質,影響健康,甚至扭曲了人們的心理活動。
使用太多手機、iPad影響健康
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幾乎無所不能,上網、聽音樂、看電影、玩遊戲、看新聞、處理各種生活和工作事務、與朋友分享生活點滴、購物等,不僅資訊量大,而且更新速度極快。它甚至比電腦更快更方便,因為手機是隨身攜帶的,走在路上也可以接收和轉發資訊。手機和智慧型手機的出現可說是徹底改變了人類生活或通訊方式。
然而,過度使用也會帶來負面影響。過度依賴手機會讓人們失去思考動力,也不會再運用休閒時間進行其它消遣,這樣做會損害身心健康。使用手機時長時間低頭緊盯螢幕,會導致眼睛疲勞、損害視力、頸部酸痛,甚至影響睡眠品質。
據底特律的韋恩州立大學(Wayne State University)醫學院和瑞典研究人員新近發表的聯合研究顯示,手機所釋放出來的射頻波會導致失眠、頭痛,注意力難以集中。睡前使用手機更會影響睡眠模式,使人們難以入眠或睡眠品質不佳。
同時使用手機等多媒體工具進行超過一種任務,會讓人們長期處於多任務狀態,對大腦也會形成一定的負面影響。根據史丹佛大學新聞網站所發表的一份報告說,經常同時進行讀郵件、講電話、發簡訊等多種電子信息任務的人,比較無法集中注意力和控制他們的記憶力。
使用手機上癮 扭曲心靈
台灣的《康健雜誌》曾有一篇文章《手機害我愛說謊?你有手機依賴症嗎?》,深入地描繪了智慧型手機如何令人成癮,甚至當作演戲工具,導致心靈扭曲。文章提起一種“幻覺鈴聲”現象,也就是說,有的人老是覺得手機在響,或把一些微弱的電子聲音誤以為是自己的手機在響,其實手機根本沒有動靜。
這篇文章也提到甚至很多人利用手機來當演戲工具,用來顯示自己,或掩飾自己內心的真正想法。有的人為了逃避某些人或事,假裝在講手機;有的為了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孤單,或加深別人對自己的印象,而拿起手機假裝講電話;甚至有人為了向別人炫耀自己超酷的鈴聲,事前先設定好手機,撥號給自己。
文章也稱,在一些調查中,發現有的手機使用者(特別是青少年)已經上癮,有的有強迫使用手機行為,連一秒鐘也不能和手機分開,有的使用者過度沉迷而造成壓力、暴躁易怒。
這種現象已經引起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的關注。在多項調查中都顯示,比起現實生活,很多人會更容易在講手機、發簡訊時撒小謊。因為比起當面說謊,通過科技工具讓撒謊者比較沒有罪惡感。
人類需要關懷 在人群中被人肯定
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曾在1943年發表過一個影響深遠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這個理論認為人類的需要可按層次分成五個階段,其中第三個階段就是社交需求。
馬斯洛說,人類需要有歸屬感,需要被他所在的社交圈子接受,需要愛與被愛。若缺乏關愛,會導致個人內心孤獨、焦慮和抑鬱。
長期生活在疏離的世界裡,缺乏人際溝通,身心得不到健康的發展,會造成種種負面的影響。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這種影響將涉及很大範圍,不容小覷。在使用先進科技工具的同時,人們的思想不應被其操控。平時仍要在現實中多與人接觸互動,讓自己從手機那裡轉移注意力。活在現實面對生活的喜怒哀樂,總比在虛擬世界中隱藏自己來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