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證明:行善者減痛、長壽、有福

【正見新聞網2025年07月05日】


知錯要能改,行善去彌補,並且得遠離淫邪。(繪圖:志清/看中國)

「善有善報」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到了現代,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精神被人們漸漸遺忘了。不過,科學在不斷發展,現在終於有研究證明:善有善報、施比受有福。

《健康1+1》節目主持人JOJO近日邀請到前台北榮民總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尚文診所內科醫生鄭元瑜醫師,為大家分析了科學界的善行研究,原來行善是本能,還能讓我們減少疼痛,更長壽,更幸福。

行善是本能 老鼠救鼠有規律

科學界常用老鼠來做實驗,因此做完實驗還在麻醉中的老鼠被放回同伴中是常有發生的事,於是科學家們發現,老鼠對昏迷同伴的救助模式很有規律:相遇-接近和嗅探-接觸儀容儀表–咬嘴–拉舌頭-同伴恢復。這是南加州大學的神經科學研究團隊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發現。

鄭元瑜醫師解釋,這種行為是由催產素驅動的,催產素是脊椎動物的照顧行為中產生的荷爾蒙。在這項研究中也證明了,老鼠的「急救」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行為,而不是後天學習後的行為,有助於增強群體凝聚力。

行善者 疼痛明顯下降

利他行為可減輕疼痛感!這是2019年普林斯頓大學的一項研究成果。2013年廬山地震後66名震央附近的公民參加了這項研究,一半是捐血組,一半是抽血檢查組,研究顯示,捐血組對扎針的疼痛感明顯比抽血檢查組小。

另外科學家們還對49名大學生進行了測試。他們先被告知,參加問卷調查後會獲得一筆錢,然後做疼痛測試。做完測試後他們又被告知,能否做第二次疼痛測試,這次沒有錢,但相當的經費會捐獻給地震受害者做公益。結果顯示為做公益而接受的疼痛測試疼痛程度明顯下降。

幫助別人 死亡率可降低44%

鄭元瑜醫師表示,幫助別人是利他的行為,人與人之間的良性,會增加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連接,也會提高自我認同。他介紹,1999年德州大學社會學教授馬克姆西克發現,較年長的人去參與社會志工活動有益長壽。該研究顯示,參與兩項以上志工活動的人,相比只參加一項或沒有參加志工活動的,其死亡率可下降44%。鄭元瑜醫師表示,這是「善有善報」的直接證明。

科學研究:施比受有福  金錢買不到幸福

鄭元瑜還表示,「施比受有福」也已經被證實了是正確的。加拿大卑詩大學心理學研究人員發表在2008的《科學》雜誌上的論文顯示,當把同一筆錢花在別人身上,贈送給別人,或做慈善,會比把錢花在自己身上得到更高的幸福感。

同樣的,「金錢買不到幸福」這句話也在當今的社會中被證實是正確的。鄭元瑜說,這樣的研究已經很多了。他表示,人們總是認為,努力工作得到金錢,就是要改善生活,就會比較快樂。但發表在《公共利益之心理科學》期刊上的研究顯示,從1947年到2000年,美國國民生產毛額逐年增長,但人們的生活滿意度並沒有太大變化。而各國國內生產毛額與人均滿意度的曲線顯示,隨著國內生產毛額上升到一定程度,生活滿意度的上升曲線就不成正比了,甚至沒有變化。

(新唐人)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