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有報不是「迷信」 科學家找到證據

【正見新聞網2013年08月10日】

中國人說助人為快樂之本、善惡有報、積德、損德等話,也不一定是毫無根據的“迷信”。近來開始有科學家在這方面進行研究,發現了其中的根據和聯繫。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和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上月發表的研究結果,發現因助人得到的快樂,會使體內基因也感到快樂,進而釋放較強的免疫細胞,而從大量購物中得到自我滿足的人則剛好相反。此外,日本一個研究小組最近也發表一項研究報告,發現做好事的兒童更容易受到同伴熱心的對待和幫助。

助人者身體抗體能力強

領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研究團隊的加州大學教授史蒂文(Steven Cole)發現,當人們對生活負責、追求有意義的人生(心理幸福者,即eudaimonic,例如特麗莎修女)時,人體免疫細胞中的基因表達是良性和積極的,他們出現炎症的水平最低、抗體最強。反之,那些生活目標不明確的享樂主義者,或從瘋狂購物中獲得自我滿足(享受幸福者,即hedonic,例如一些社會名流)的人,他們的基因表達正好相反。他們體內反應出較高水平的炎症,抗體細胞能力弱。

研究團隊是在研究了享受幸福者和心理幸福者兩組不同人的人類基因組透鏡,包括2萬1千個協助人類生存和良好生活的基因系統之後,得出這樣的結論。

日本大阪大學助教大西賢治所領導的研究小組以附近地區託兒所70名5至6歲的兒童作為研究對像。研究人員發現其中12名經常做好事的學齡前兒童,身邊的同伴反過來幫助他們的次數也會增加。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卷》(PLOS One)上。

研究團隊認為:“這些正面的行為會增強其他旁觀兒童對助人兒童的親善行為。直觀的情感過程扮演了重要角色,使這些旁觀兒童在和同伴的自然相處過程中,產生間接互惠傾向。”

研究:付出和回報存在轉換秘密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生命倫理學教授史蒂芬‧波斯特(Stephen G. Post)和小說家吉爾‧奈馬克(Jill Neimark)從現代科學和醫學的角度出發,研究人類“付出”與“回報”之間的聯繫。綜合40多所美國主要大學的100多項研究成果的基礎後,作者大膽地認為:“付出與回報之間存在著神奇的能量轉換秘密,即一個人在付出的同時,回報的能量正通過各種形式向此人返還。”他們的著作《好人有好報嗎》出版後在美國深受歡迎。

最近網路上流傳一篇“法醫警官披露的三起因果報應實例”文章,一名中國法醫自述自己的工作經歷,深入調查和分析了許多他著手調查的死亡案件,發現了命案背後存在的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莫名聯繫,箇中之玄奧甚至讓他走入佛門。

可能有讀者會問,那為甚麼有的好人偏偏承受苦難,壞人卻不見遭報?這名法醫舉了幾個死亡案例,述說他自己見證的因果關係,可能可以回答這些疑問。

無法解釋的因果關係

第一個案子是個滅門案,28歲的兒子親手把自己年邁的父母綁在床上,割破他們的喉嚨,失血慘死。起訴書解釋被告的殺人動機為:從小被溺愛,個性張狂,與父母矛盾頻發,矛盾過於激烈因而激發殺人念頭。死者在口供中說,他計劃謀殺很久了,想過用各種方式殺害他們,包括餵農藥、推進水庫淹死,最後決定用割喉這種方式。

法醫進一步思考:世界上被溺愛的孩子這麼多,這麼多的家庭爭執,為甚麼只有命案中的死者被兒子殺死?再深入調查,法醫發現,這對夫婦是在農貿市場上做活雞宰殺工作的,他們都是把雞隻綁好倒掛,捏住雞頭進行割喉,這個生意他們做了一輩子。

當法醫發現這個沒有寫在事實起訴書、也不足以成為“殺人動機”或“殺人證據”的事實時,法醫的“脊梁骨涼颼颼的”。一切在冥冥中都有定數。

他還舉了一個罕見而嚴重的意外案例。一位劉某在朋友家喝得酩酊大醉,回家倒頭睡下後,又想喝酒,結果朦朧中摸到一個裝有液態氦的溶劑。他喝下溶劑後,溶劑馬上凍僵了他的口腔,舌頭一碰就掉下來了,整個口腔也保不住,一輩子都靠胃管吃飯。

查探之下,原來這位劉某經常搬弄是非,導致許多家庭不和,其實都是道聽途說。他甚至因為挑撥是非,導致一個家庭的妻子自殺,未滿周歲的孩子因沒人看管而凍死。

見了太多離奇意外事故的法醫最後相信,一個人的死去,他的死去方式和時間、痛苦與否,都和他個人所作所為有很大的關聯。他說,這種因果關係,有時很明顯,一眼就看穿,有時很隱蔽,必須追根究底,才能查出其因由。

中國人的老話往往透露著深遠的奧妙與智慧,現在科學家也漸漸發現一些事件的因果聯繫。所以對善惡有報尚存懷疑的讀者,可能還要記住一句老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