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13年09月17日】
一頭無助、絕望的北極熊蜷伏在一塊即將融化的冰面上,四周水波蕩漾、浩渺無涯。這幅廣泛傳播的公益宣傳畫旨在警告人類立刻行動起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阻止氣候變暖,遏止北極海冰融化消失的進程,保護北極熊賴以生存的北極海冰家園。
北極海冰融化的趨勢似乎仍在不斷加快,媒體上不斷傳來科學家關於海冰消融的最新研究報告,其中,北極海冰完全融化的時間預言被研究報告不斷提前,從“最快2050年夏季”到“最快2030年夏季”到“最快2015年夏季”,再到“最快2013年夏季”。
然而,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近日發布的監測數據卻給出完全出乎人們意料的結果:“與2012年8月相比,今年同期北極冰蓋面積已增加了60%,增加超過100萬平方英裡。”(見圖)同時,一些科學家發出警告,世界正經歷氣溫急速下降時期,必須為“全球變冷”做好準備。
從預測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北極無冰覆蓋”到實際上“北極冰蓋面積大幅增加”,人們被警告做好應對“全球變冷”準備,這一頗具戲劇性的反差,著實讓人心中產生大大的疑問:“地球到底是在變暖還是在變冷?”
“氣候變暖” 邊緣話題幾乎變為信條
到目前為止,“氣候變暖”無疑是最廣為傳播的觀點。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一份針對10個國家的民調顯示,60%受訪者認為全球暖化是一個“緊急威脅”,需要加緊應對。在南非德班世界氣候大會召開前夕,歐盟專門對氣候變化做的民調顯示,68%的人認為氣候變暖問題“非常嚴重”。
“氣候變暖”一步步為公眾所接受,並成為婦孺皆知的“常識”始於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彼時,一些科學家發現,20世紀後半期,全球溫度上升趨勢“非常明顯”。進一步研究揭示,20世紀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0.74攝氏度,近50年觀察到的氣候改變速度是此前百年的兩倍,並將氣候改變歸結為人類現代生活方式。研究成果影響逐步走出學術領域,進入公眾生活,但與“臭氧層損耗問題”相比,全球“氣候變暖”在當時只是一個邊緣話題。
轉折點發生在1988年,該年6月,美國氣候科學家詹姆斯·漢森在參議院聽證會上聲稱,有99%把握確信,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了溫室效應發生,並敦促採取具體措施。該年度全球很多地區發生的罕見的洪澇、乾旱、颶風、龍捲風等災害天氣使一些科學家和更多公眾堅信關於全球變暖的論點。同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強調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並促成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成立,使氣候變暖成為一個影響廣泛的國際政治話題。IPCC成立後發布了4個全球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不僅指出了全球氣溫升高的危險,而且量化了人類活動對推動氣候變化影響的可能性達到90%以上。直接推動了聯合國於1992年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7年通過了具體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具有法律效應的《京都議定書》。聯合國圍繞溫室氣體減排、環保技術轉讓等,召開了氣候變化巴厘島會議、哥本哈根會議、坎昆會議和德班會議等一系列國際會議。在此過程中,氣候變暖被科學家、政府和相關國際組織列為事關全球安全的重大問題並為廣大民眾所熟知。
“氣候變冷” 一直如影隨形不懈挑戰
在一些科學家論證氣候為何會變暖及其帶來的可怕後果時,在各類媒體熱情報導國際社會圍繞溫室氣體減排付諸的努力時,另一種截然相反的研究結論如影隨形,那就是全球“氣候變冷”論。實際上,這種觀點比全球“氣候變暖”論歷史更悠久。
20世紀70年代初,一些科學家們從地球運轉軌道周期變化規律出發,提出了盛行一時的“氣候變冷”說,認為21世紀地球將進入“小冰河期”。1974年,一批歐美的著名學者在美國布朗大學舉辦了一個專門研討會,學者在會上舉例證明地球氣溫已開始下降,表示距15世紀最近一次地球“小冰河期”已有約500年,如果人類不加以干涉,當前的暖期將會較快結束,全球變冷以及相應的環境變遷就會隨之來臨。憂心忡忡的兩位會議發起者甚至向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森寫信發出“小冰河期”臨近的警報。
“地球變冷”論得到了冰川學家的支持。據俄羅斯《今日報》報導,一批俄羅斯、法國、美國的冰川學家到南極俄羅斯的“東方”號考察站進行超深鑽探,在對鑽取的岩芯中氧同位素的含量分析後發現,在過去的42萬年中,全球氣候變冷和變暖相互交替,有明顯周期性。他們認為,地球氣溫變化的一個完整周期為10萬年至12萬年,而地球氣候變暖最近的一個高峰約在1.7萬年前,現在已開始降溫。人類活動以及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都不足以改變地球氣候的變化總趨勢。無獨有偶,丹麥科學家丹斯加德等人發表的格陵蘭冰芯氧同位素譜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氣候有10萬年軌道周期變化,其中9萬年為冷期,1萬年為暖期。按推算,目前氣候的暖期已接近尾聲,全球“氣候變冷”將是主流。
全球“氣候變冷”論者似乎在現實中找到了證據。近幾年,全球範圍內出現了大面積持續的極寒天氣。比如,2012年底,大範圍寒流橫掃北半球,一些地方的氣溫甚至創下幾十年來最低紀錄。被認為地球氣候變暖最明顯地區之一的阿拉斯加,本世紀十多年間年均氣溫降低了1.3攝氏度,西部的半島地區甚至降低了2.5攝氏度。最近的證據就是今年8月北極冰蓋不僅沒有像預言的那樣融化消失,而且面積大幅增加了60%,以致一支期待在冰雪消融之際,開闢大西洋通往太平洋北極西北航道的船隊被困冰原,等待加拿大破冰船趕來救援。
觀點論戰 應回歸科學理性認知
無論是預測地球“變暖”還是“變冷”,都反映了對氣候變化和人類前途命運的關心,也正因為事關人類前途命運,相關預測研究必須建立在堅實的科學基礎之上,研究方法、論證邏輯和結論等都必須經得起質疑和挑戰。實際上,不僅兩者之間互相水火不容,而且它們都廣受質疑。
“氣候變暖”論的兩個核心觀點即“全球氣溫上升”和“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是推動全球氣溫上升的罪魁禍首”就一直受到挑戰。對前者,質疑者認為,對地球歷史來說,用近100年左右的時間緯度來衡量考察,進而得出全球變暖的結論是片面的,實際上,地球氣候有冷暖變換周期。對後者,質疑者認為,相對於自然界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而言,人類自工業革命以來產生的二氧化碳總量是微不足道的,把可能的氣候變暖歸結為人類活動是武斷的。對這些質疑,無論是IPCC還是其它組織和專家並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而是一味地重申和強化自己的觀點。更有甚者,“氣候變暖”論代表人物阿爾戈爾竟然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上公然撒謊,引用子虛烏有的所謂專家之言,聳人聽聞的預測北極最快2014年不再有海冰。當然在此次會議前還曝出英國東英吉利大學氣候研究中心郵件被竊取引發的“氣候門”更是令人震驚不已。難怪有人直指IPCC是一些國家、組織和個人牟取利益的工具,“氣候變暖”論本質上是“世紀大謊言”,其背後隱藏著國際發展權之爭和牟取“碳交易”利益的私貨。
“氣候變冷”論也不能倖免,中國著名氣象學家就曾批駁一些蘇聯科學家的此種論調,他說:“這類1℃上下的變遷,過去5000年中極為普通,算不了地球變冷的證據”,認為依據這種“極為普通”的溫度波動妄下結論,純屬“杞人憂天”。批駁的自信來自紮實的科研,他經過苦心研究,出版了令世界科學嘆為觀止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只有做到徹底拋開利益等因素的紛擾,只對真理負責的科學家才是真正的科學家,只有他們做出的科研成果才會使人類最終受益。面對氣候變化這樣全球性課題,我們希望科學家能夠“不畏浮雲遮望眼”,拿出挺進真理的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