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14年03月08日】
研究人員聲稱從未在8200米的深度之下見到過存活的魚類,並且提供了魚類無法存活的生理學原因。研究人員稱,這完全取決於魚類身體組織中承受壓力的特殊分子機制,存活於更深的水中,需要魚類進化出其它的某種分子機制。
首要的分子就是一種名為氧化三甲胺(TMAO)的滲透物,也是這種物質讓魚類有了魚腥味。TMAO被魚類用於穩固建造和維持細胞的蛋白質,沒有TMAO的存在,細胞中的蛋白質會在深海的高壓下扭曲並且停止工作。
研究的首席作者,惠特曼大學的Paul Yancey教授說道:“獅子魚(如圖)存活於7000米以下的深海中,是目前為止我們捕獲並分析的最深海域的魚類,它們擁有最高水平的TMAO分子。”研究團隊發現,魚類物種體內的TMAO分子水平會隨著存活水域的加深而增加。
Yancey教授解釋道:“我們都知道,如果TMAO太多,就會使蛋白質過於穩定而無法工作。比如說,肌肉移動的時候需要其中的肌球蛋白進行彎曲,太多的TMAO會阻礙這種行為。”另外有可能在這種深度下,海水會滲透到魚類組織當中,而深海魚類完全無法阻止。
儘管大部分海底深度都低於8000米,但是仍然有小部分海溝是魚類無法達到的。其中就包括太平洋的馬裡亞納海溝,那裡幾乎是地球海洋最深的地方,接近11000米。雖然魚類或許無法占據這些超級深的海溝,但是其中卻存活著大量的其它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