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絲鑲嵌藝術

【正見新聞網2015年01月19日】

花絲鑲嵌藝術興起於春秋戰國時期(大約公元前475-221年)。那時,這項工藝叫做“金銀錯”,“錯”在這裡的意思就是將金屬塗覆在青銅器的表面以作裝飾。後來人們發明了製作金銀細絲的工藝,從這以後手工藝人開始運用這些細絲來製作工藝品,在唐宋時期就比較成熟(大約公元618-1279年),花絲工藝也早已應用在當時婦女髮飾上,至元代期間,更有專門花絲工匠專業生產,明清兩朝花絲鑲嵌工藝步入鼎盛期。

明朝(約公元1368-1644年)是花絲鑲嵌工藝發展的黃金時期。很多不朽的作品都創作於這一時期並一直流傳至今。花絲鑲嵌工藝在清朝(約公元1644-1911年)發展到了極致。入清後,內務府造辦處集中了全國的能工巧匠,工藝精益求精,造型設計、品種大為豐富,花絲鑲嵌亦不例外,實鑲工藝更趨成熟。當時,花絲匠人主要服務於宮廷,這門技藝也作為皇家御用工藝,運用在清宮后妃首飾珠寶中。


仿明神宗“萬壽”花絲烏紗翼善冠

仿清宮花絲鑲珠石香囊

精緻、細膩、華麗傳統工藝

“採金為絲,妙手編結,嵌玉綴翠,是為一絕。”花絲鑲嵌作為中國傳統金銀器製作技藝的代表之一,歷史流長,源自北方。「花絲鑲嵌」堪稱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千載古藝,它的工藝雖然古老,但其精緻、細膩、華麗的特色代表了傳統工藝與珠寶文化的巔峰境界。花絲鑲嵌由於完全由金銀絲製成,所以也被稱為“細金工藝”。它是“花絲”和“鑲嵌”兩種金屬製作工藝的合稱——花絲工藝品和首飾上往往鑲有各種寶石,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故此,人們總是習慣將它們如此統稱。


昭儀翠屋原案仿製的花絲鑲嵌歷史典藏:明定陵皇冠

它選用柔韌和延展性強且色澤美觀的金銀,在經過火中反覆淬鍊,運用錘子、鉗子、剪子、鑷子製作成需要的花絲原料形狀後,再相互編織而成空當均勻、疏密一致的珠寶粗坯,接著再將金絲堆壘成鏤空狀的立體感的裝飾,最後再鑲嵌上華貴的寶石。由於用料奇珍、工藝繁複,因此花絲鑲嵌向來被稱為“燕京八絕”之首。


仿清宮花絲嵌寶蝴蝶簪

花絲初型

當金、銀等貴金屬被拉成細絲後,大師們就將採用掐、填、攢、焊、編織、堆壘等八大傳統技法造型,將它們製成各種工藝品和首飾。其中,最考功夫的是焊接工序,需要將髮絲般幼細的絲焊接起來,並織成網狀,然後再掐造出各種不同的款式,每一個步驟均需熟練而嚴謹的工藝技巧,稍有出錯,整件貨品將會前功盡廢。

花絲鑲嵌的基礎是花絲。花絲拉制前,要將銀條放在軋條機上反覆壓制,直到成為粗細合適的方條狀後,才能開始正式的拉絲,專用的手工拉絲工具稱為拉絲板,上面由粗到細排列著四五十個不同直徑的眼孔。眼孔一般用合金和鑽石製成,最小的孔比頭髮絲還要細。在將粗絲拉細的過程中,必須由大到小依次通過每個眼孔,不能跳過,有時需要經過十幾次拉制才能得到所需的細絲。最初拉制的銀絲表面粗糙,要費很大力氣,經過幾次拉制後才逐漸變得光滑。

從拉絲板中拉出來的單根絲表面是光滑的,這在行內被稱為“素絲”,經過一定的加工,搓製成為各種帶花紋的絲才可以使用,“花絲”之名由此而來。最常見的花絲是由兩三根素絲搓成的,這也是最簡單、最基本的樣式。更複雜的還有拱線、竹節絲、螺絲、碼絲、麥穗絲、鳳眼絲、麻花絲、小辮絲等林林總總近20種,分別應用於各類產品的創作。

妙手鑲嵌

“花絲為骨,鑲嵌做飾”花絲之後,更需要妙手鑲嵌,來為珠寶綴上華貴的寶石。至於具體步驟,則是用挫、鎪、捶、悶、打、崩、擠、鑲等技法,把金、銀薄片錘打成器皿,然後鏨出花紋圖案,接著將金屬片做成精緻的托槽或爪子形臥槽,然後將珠寶翠鑽、精石美玉等鑲嵌後做以點綴,再把金銀、水晶、白玉和彩琉璃等組合在一起。

而按照行話來說,鑲嵌要求“鑲好、鑲平、鑲俏”,同是一塊寶石角度不同,就會直接影響外觀俏麗.在古代,多選以“抱鑲”方式底胎採用“開金”配方,取其質地堅硬,能用爪將石面緊緊抱住之意;而後鑽石流行,抱鑲不能勝任,則改為採用白金(鉑)鑿擠鑲固,名為“擠鑲”。有的花絲鑲嵌珠寶還以點翠、燒藍為裝飾。神宗皇后的鳳冠就是用點翠和花絲相結合的技法製成;昌平定陵出土的萬曆后妃金鳳冠,由於鑲嵌了128塊寶石、5449顆珍珠,並採用了點翠及燒藍等技巧,更被公認為是體現鑲嵌工藝的最高境界珠寶之一。


精美的花絲擺件-丹鳳呈祥

花絲鑲嵌藝術 – 再度風華絕代的時尚

“花絲鑲嵌”這一悠久歷史的民族特色手工藝,再度以尊貴、奢華的面貌呈現在世人眼前,風華絕代而又時尚震撼。


昭儀翠屋原案仿製的花絲鑲嵌歷史典藏:鳳冠

花絲鑲嵌藝術的歷史發展與復興

在歷史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花絲鑲嵌工藝只被皇家和特權階層享有和把玩。普通老百姓雖然也可以接觸到一些作品,但這些作品不能使用像龍和鳳這樣的主題。皇家所擁有的花絲鑲嵌作品在質量和設計上也一定是最好的。

清朝末年,中國社會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大動盪,沒落的清皇室再沒有能力負擔這些奢侈品的製作和享用。很多宮廷藝人出走並開始自己的手工藝生意。在一段時期內,北京的南城曾經聚集了很多小型的製作花絲鑲嵌工藝的作坊。北京的南城自古就是各種手工藝人聚集的區域。


這對耳環是仿造明朝六角宮燈製作。宮燈耳墜形狀似小亭,六角伸出挑梁,六角及底部墜有繡球。隨著佩戴者的走動,繡球隨之而動,顫若鈴鐺,妙不勝收。


這枚花絲戒指是清朝作品的複製品。原作品是婆婆送給新婚兒媳婦的禮物。算盤代表精打細算,婆婆希望自己的兒媳能夠讓家庭的未來更加興旺。算盤上的每一個算珠都可以自由移動。

到了20世紀末,中國在經歷了150年的風霜雪雨洗禮後,很多像花絲鑲嵌工藝這樣的老手工藝都幾近失傳。能夠從事這項工作的老藝人已經越來越少,年青人也很少願意獻身於這項艱苦的事業。中國在1966-1976年間經歷的文化大革命更是令這些手工藝的傳承雪上加霜。

隨著在新世紀的到來,國際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共識讓這項傳統技藝看到了被繼承發展的希望。(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能夠代表一個國家或一個群體的實踐、知識、和手工技藝。)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