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面臨乾涸 數十萬居民飲水困難

【正見新聞網2015年01月19日】

截至1月18日,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標誌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降至7.74米,這是在8日水位跌破8米後,持續一週後再次出現的極枯水位。持續的低枯水位造成鄱陽湖沿湖地區數十萬群眾飲水困難。

據大陸媒體報導,在鄱陽湖星子、都昌等水域,豐水期寬闊的湖面僅剩幾條蜿蜒曲折的水道,岸上的泥沙成龜裂狀,漁民不得不將漁網收起晾曬。

由於水位持續走低,鄱陽湖濕地面積急劇縮小,湖面大面積乾涸。截至18日8時,鄱陽湖通江水體面積僅266平方公裡,而豐水期最大面積超過5000平方公裡。

雖然官方將原因歸結於降水偏少等自然因素,但越來越多的民眾認識到三峽對長江全流域氣象氣候水文的影響,及所造成的巨大的無可估量的經濟損失。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所長王浩曾向陸媒表示,三峽及長江上游水庫導致江湖關係發生變化,長江幹流沖刷、水位下降,從而導致鄱陽湖水位降低,出流加快,蓄水量減少,並且湖區提前進入枯水期,枯期時間延長。他預計三峽水庫運行30年後,將導致鄱陽湖水量多流出35億立方米。

有民眾表示,感覺自從三峽合龍後,中華就一天不如一天。世間萬事萬物,皆益疏不宜堵,疏則暢之,堵則潰之,必然之理。大江大河於地球,就好比大動脈於人體,堵上身上的一、兩條大動脈看看,就知道三峽建的是好是壞了。

此前據報導,在2014年6月14日舉辦的關於“三峽工程、水壩建設與環境研討會”上,從事科研的專家陳國階公布了《三峽工程環境影響再認識》的研究報告。

報告中談到三峽工程對環境影響的後果,包括:“長江珍稀、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庫區水污染加重;壩下沖刷,對壩下河岸安全構成威脅;陸生生態:庫區消落帶已成為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地質災害:全庫區發生新老滑坡變形、坍塌;流域水資源分配矛盾增加(鄱陽湖、洞庭湖)。”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