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首次出土5000年前石人像

【正見新聞網2015年03月22日】

據大陸媒體3月21日報導,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完成了對朝陽市半拉山紅山文化積石冢的首次發掘,出土了大量遺物,其中包括兩件存世稀少的陶人頭像和石人頭像。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介紹,積石冢是距今5000多年的紅山文化埋葬制度,建在山丘的頂部,砌出石棺墓再壘砌石塊,有山陵之感,兼具祭祀功能,考古界將其命名為“積石冢”。朝陽半拉山積石冢位於朝陽市龍城區召都巴鎮尹杖子村的半拉山頂部,發現於2009年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

副所長說,因盜墓分子多次盜掘破壞,2014年9月,考古人員開始對半拉山積石冢進行搶救性發掘,目前已完成階段性的發掘。

半拉山積石冢平地起建,由純淨的黃色黏土堆積而成。平面略呈長方形,南北長約33米,東西寬約22米,面積約726平方米,冢高約1.5米。冢的北、東、南三面均見用石塊壘砌的冢界牆。冢上局部現存有大量的封石。

該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等。陶器以泥質紅陶為主,還有夾砂紅褐陶與夾砂黑褐陶,多為筒形器;石器以打制為主,有石斧、石鋤、飾件等。發現玉璧1件,玉環1件。

副所長說,考古現場出土的兩件紅山文化時期先人頭像,具有極高藝術和審美價值,此前發現的紅山文化陶、石人像存世量少,保存差。陶人頭像清秀俊美,長著瓜子臉,高鼻樑,櫻桃小口;石人頭像神態自然,長著高額頭,突顴骨,圓下頜。兩個頭像的頭頂均有盤繞髮髻。

該遺址的發掘為紅山文化考古研究提供新的實物資料,具有重大學術意義,對研究大凌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分布範圍、積石冢群的分布特徵、墓葬特點等問題,具有參考價值。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