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內恐遇強震 台8縣市列熱區

【正見新聞網2016年03月03日】

台灣位處地震帶,上個月南部發生強震後,地震預警議題備受矚目,科技部3日在行政院會報告“我國地震防災科技之研發與落實”,根據相關地震、斷層資料,推估台灣未來50年發生強震區域包括花東地區及西半部斷層帶,行政院要求科技部務必於21日前提出模擬演練方案,包括針對大台北地區面臨6級地震的情境模擬演練,若此次情境預測有精確資料、數據後請相關單位對外說明,避免不必要恐慌。

科技部次長錢宗良會後表示,根據相關地震、斷層資料,預測台灣未來50年發生規模7以上強震機率的地區,包括花東、西半部的桃園、苗栗、台中、雲林、嘉義和台南等地,但目前沒有辦法精準預測何時、何地會發生地震,但可以做長時間的觀察,去研判可能發生地震的相關資訊。

錢宗良說明,預警系統正逐步落實,從國中小開始做起,預警時間可以有5到10秒鐘,這個時間可救很多人,未來公共場所也會逐步建置地震預警系統。

錢宗良強調,未來會累積相關資訊、以大數據概念不斷更新地震災害預測資料,做機率潛勢分析,但這只能作為科學研究的參考,和房地產市場不能做連結,社會大眾無需擔心,民眾只要做好防災準備,台灣各處都很適合居住。

北市若遇7.1強震   大同、萬華、中正最嚴重

科技部報告的資料中也情境設定山腳斷層全段錯動,當地震規模7.1、震源深度10公裡時,台北市大同、萬華、中正等西部地區老舊建物損壞情形最嚴重。

面對此情況,民眾如何做好防災準備?政府還能做什麼?台大地質科學系暨研究所教授陳文山表示,政府要做這些預防準備都很好,當然要跟民眾說明清楚,為何預測哪些地區發生地震災害會比較嚴重,地震模擬情境演練雖然是有些根據,但地震災害也會關係到建築的老舊問題。因此,建築物結構防震措施也要做好,因為地震無法精準預測時間地點的發生,只能預防讓風險降低,除了房屋結構健檢外,防災系統也要建置、落實,政府需要花時間、人力教導防災。

另外,日本有做東京防災手冊,陳文山認為政府也應該做,“這並不難,馬上都可以做的。”

台北市結構工程工業技師公會理事長江世雄認為,地震發生無法預測大小,應該是預防勝於治療,“防災重於救災”,至於如何防災,就是“平常做好建築物的結構安全檢查”,例如要求新建築物的設計,要完全遵照規範設計,設計完要經過審查,施工時要落實監造制度,目前很多建物完全未經審查就發建照,形成很大的漏洞,且在施工時又未落實監造,只有在勘驗時看一下而已,並非長期派人監造。

他強調,在老舊建築方面,要趕快做評估,必要時做補強,若建築物評估出來結構安全很有疑慮,建議拆除重建,或做防災型都更來處理。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