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16年11月18日】
近日,來自中國社科院、國家博物館的20多位專家齊聚太原,在參觀晉陽古城二號建築遺址群、觀看出土文物後,初步確定為晚唐時期大型基址,根據發現的“隋之晉陽宮”殘碑資料,推斷髮掘區應是隋代晉陽宮所在區域
山西日報報導稱,晉陽古城二號建築遺址群,位於晉陽古城遺址西北部。2012年至201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與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在此開展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萬平方米,發掘出東、西兩組大型建築基址。西組建築基址,始建於晚唐,毀棄於五代之末。建築基址在廢棄以後,上部除遭到耕種破壞,並沒有再進行營造活動,所以整體布局保存基本完整。整組建築由左右兩側房屋組成一個封閉的多進院落。建築南向,中軸線左右布局,由院牆、道路、山門、3個庭院、10個殿堂和4處廊廡組成。位於中軸線上的建築基址因現代道路間隔未發掘,但能夠從現在發掘跡象推測出對稱的布局。左右建築以3間為一組,其前廊整齊通透,但屋後散水並不統一。其中7號殿址平面面積較大,磉墩與柱礎石形制也較大,似樓閣式建築。1號殿址與2號殿址為中軸線上庭院之間的殿址,其兩側各有踏步與兩側建築連接。
主要收穫是在7號殿址廊前灰坑中出土了金剛經殘碑,在6號與8號殿址之間出土大量記事殘碑,其上文字有“迦殿”等和佛寺相關內容以及帶“敕”字殘碑。在2號殿址西出土有“善之祥兼固……即隋之晉陽宮……特命良工塑北方……雄異也武皇……”的殘碑。由此可推斷此建築為皇家寺廟建築,建築內有天王殿、釋迦殿等。建築基址周圍還出土有經幢殘段、精緻的石雕建築構件、日用瓷器、吻獸以及大量磚瓦等。通過對出土遺蹟及遺物分析,判斷該寺廟建築為大型寺廟建築的一部分,修建年代為晚唐,唐武宗時期受到破壞,但五代仍在使用,最終毀滅於宋初。
在西組建築基址以東100米是東組建築基址,整個東組建築基址分三期。最晚一期始建於東魏,經北齊、隋,最後廢棄於唐,平面布局為四周的房屋圍合而成的院落,院中排水渠曲折迴繞,水井修築考究,礎石整齊劃一,出土有青掍板瓦、青掍筒瓦、青掍方磚、“興和”與“天保”銘記的空心磚、漢白玉“神王”造像、青瓷碗等。第二期建築在北朝建築基址之下,時代為魏晉十六國,發現有大型窖穴及房址等遺蹟,出土器物有大型變形“柿蒂紋”石構件、繩紋板瓦、繩紋筒瓦、“富貴”文字紋瓦當、菱形紋和“四神”紋方磚、“六年”文字板瓦、“軍曲侯印”銅印、象牙骨雕飾等。最早期建築基址疊壓在魏晉十六國建築基址下,主要有一些房址和水井,出土有四神磚、方格菱形方磚、繩紋陶罐和雲紋瓦當等。
項目領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韓炳華稱,這兩組建築基址的發掘,揭示了不同時代同一區域的不同類型建築。尤其是晚唐大型寺廟建築,完整和清晰的建築平面結構,在隋唐佛寺考古中較為少見,為進一步了解晉陽城不同時代的布局奠定了重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