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雄人物-蔣介石(2) 膽識過人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正見新聞網2016年12月04日】

第一章 繼國父統一中原

一、天資穎異

一八八七年十月三十一日,蔣介石出生在浙江東部奉化縣的溪口鎮,兒時名“瑞元”,又名周泰、志清、中正,字介石。據《左傳》:“凡蔣、邢、茅、祭,周公之後也。介石五歲入私塾,讀《三字經》、《百家姓》等啟蒙書;七歲開始學習典籍和史書,如《大學》《中庸》《論語》《孝經》《春秋》《左傳》《詩經》《古文辭》等。少年的蔣介石好學,聰明,他的私塾先生蔣謹藩曾對蔣母王采玉說,令郎天資穎異,他日必成大器。

蔣介石十三歲讀《易經》,對一生影響很大。他成年後,改名為中正,字介石。名字都取自《周易‧豫卦》“六二”爻辭:“介於石,不終日,貞吉。”《彖》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大意是,心志操守,堅如磐石,日日不息,最吉利。因為能居中得正。

蔣介石八歲喪祖父,九歲喪父。蔣母年輕守寡,含辛茹苦,教子不怠。蔣介石在《報國與思親五十生日感言》一文中,回憶母親:“其於中正撫愛之深,常如嬰孩,而督教之嚴,甚於師保。出入必檢其所攜,游息必詢其所往,罷讀歸來,必考其所學;而又課以洒掃應對之儀,教以刻苦自立之道,督令躬親傭保猥賤之工作,以勵其身心;夜寐夙興,無時不傾注其全力,期撫孤子於成立。”母親督促年幼的介石學習,教給他待人接物之禮節,要他與傭人分擔家務勞作,培養自食其力的志向。母親的言傳身教,為蔣介石日後的生活、事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九零七年夏,蔣介石考入保定“通國陸軍速成學堂”。一次日本教官在衛生課上拿出一塊泥土說:“這塊泥巴裡可以容納四萬萬個微生物,就好比你們中國有四萬萬人寄生在這裡面。”蔣介石怒不可遏,走上講台,掰下一塊土反問:“日本有五千萬人口,是否也像你所說的微生物寄生在這泥巴裡?”教官暴怒,語無倫次地反問蔣是否革命黨。校總辦妥善保護,使蔣介石未受該教官無理報復。年輕的蔣介石見識了大和民族中一些人對中國的藐視,他敢作敢為的性格,也逐漸顯露出來。不久蔣介石被選拔赴日本就讀士官預備學校。

二、英烈青年

膽識過人

熱血青年蔣介石,飽讀詩書,性格堅忍,膽識過人,胸懷大志。在日本期間,他通過一首詩《述志》:
騰騰殺氣滿全球,
力不如人萬事休!
光我神州完我責,
東來志豈在封侯!

早在一九零五年,蔣介石在寧波箭金學堂聽顧清廉先生講述孫中山倫敦遇險(見孫中山《倫敦蒙難記》)之事跡,頓生仰慕並同仇敵愾之心。一九零八年,在日本留學的蔣介石由陳其美介紹,加入了同盟會。次年蔣介石首次見到孫中山。這位年輕的軍校士官生給孫中山留下很好的印象。孫中山對陳其美說,此人將成為革命的中堅,我們的革命運動正需要這樣的人。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辛亥革命首義武昌起義爆發。十月二十三日,蔣介石毅然辭學,三十日回到上海,擔任“先鋒敢死隊”指揮,統轄五支敢死隊,去杭州攻打浙江巡撫衙門。這是蔣介石頭一次參加戰鬥,真刀真槍的與清朝政府軍拼殺,生死難料。他給家裡寫了訣別書,表示“誓為革命犧牲”。親人驚惶失色。但蔣母深明大義,正色道:“男兒報國,死則死耳,何足為慮!”十一月四日夜,義軍攻占巡撫衙門,生擒浙江巡撫增錫。五日,各路義軍圍攻旗營,迫使杭州將軍德濟投降,杭州全城在一日內遂告光復。四天後,上海《民立報》登文《浙江敢死隊之壯觀》,記載了戰鬥過程:“浙江革命軍之編制皆以敢死隊為先鋒,然後繼之以各標新軍。敢死隊之編制共分五隊,以蔣介石為指揮官。第一、二各隊由隊長張伯岐率領,第三隊由隊長董夢蛟率領,攻擊撫署,以十五人為一隊,每隊手槍手十名,炸彈手五名,先後繼進。第四隊由隊長王金髮率領,攻擊軍裝局。第五隊分布於旗城門下,各門附屬五名,出入於彈雨之中,而無一懼色。凡直接各將校,無不深為感心也。”

戰鬥迅速結束後,蔣回到上海,由陳其美委任為滬軍第一師副師長兼第一團團長,籌備北伐。二十四歲的蔣介石沒想到,他很快要被捲入一場驚心動魄的事件,而他必須做出果斷選擇,完成一項推動歷史的冒險。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