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17年03月22日】
夏朝:大禹時代之十
夏鑄九鼎
自從塗山大會立下土貢制度之後,來自千萬諸侯國的馬車踏著帝禹領徒眾築的土路,不遠千裡來陽城上貢。他們獻的貢物多是各類琳琅滿目的土產、珍寶、異物。其中最珍貴的就是九州生產的名貴的金,即青銅。隨著技術的成熟、生活水平的提高,九州所貢之銅一年比一年多。
帝禹為了紀念塗山大會這歷史性的盛會,決定將各方諸侯、方伯進獻的“金”鑄成九座鼎。九鼎由各州所進的金所鑄成,象徵天下一統,萬國歸一。“禹復為九州,收天下美銅,鑄為九鼎,以象九州。”於是他命令世代鑄鼎的工匠在都城郊外的荊山冶火煉銅,鑄造九鼎。
大禹即位五年後巡狩歸來,鼎成,即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鼎上鑄著各州的山川名物、奇禽異獸。傳說鼎各重千鈞。九鼎成為夏王國鎮國之寶。
這些鼎上雕刻著各州地形、山川猛獸,當初的用意是讓各州的百姓知道這些或神或奸的生靈,好知道敬畏聖靈,同時也能保護自己。各地的名山大川則有地圖一般的作用,好讓百姓看明白了各州的地形,這樣,百姓走入川澤山林不致迷路,也不會遭遇害人的鬼怪。
正如《左傳》中所載:“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圓物,貢金九枚,鑄鼎象物,百民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
九鼎和夏德是相應的。夏有盛德,所以鑄九鼎可使得上下和諧,天人相感,得承天佑。如此看來,九鼎上雕鑄的萬物具有一種通天的力量,能安定上下,給萬民帶來福祉。
這樣看來,這九鼎猶如今天的指南手冊,又猶如九州的圖鑑導覽,九座鼎上鑄刻著複雜美觀的紋路、各類的生靈猛獸、起伏的山川河流還有捲曲的雲形,豐富多變。就如夏朝的黃圖是疆土宮殿的地圖,九州的地理志是由銅雕成,一座座三足鼎立在地上,雕滿了各州地物神靈的信息。
九州的文物圖像鏤刻在厚重的鼎上,猶如具體而微的九州,而把九鼎集中在夏都,又象徵著王權的集中。九鼎象徵九州,豫州為中心,豫州鼎即為中央大鼎。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表示夏王大禹是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
此外,大禹所鑄的九鼎,五鼎為陽,四鼎為陰。陽鼎以雄金製成,陰鼎以雌金製成。鼎中常滿,以占氣象之吉凶。夏桀之世,鼎水忽然沸騰。周朝末路,九鼎曾一起震動,鼎的這些反應都與朝代的滅亡之兆相應。所以後世聖人,都遵循禹的做法,代代鑄鼎。
九鼎成為國之重器,是“天命”之所在,王權至高無上的象徵。鼎在哪裡,王權就在哪裡,天命也就在哪裡。兩千年中隨著王權的移轉而遷移。夏朝多次遷都,九鼎也就從安邑一路遷到陽城、陽翟、斟鄩等都城。歷經夏、商、周三代,這九座鼎一直被視為帝王最高權柄的象徵。夏桀失德,夏亡而傳於商都毫邑;商紂失德,商亡而傳於周都鎬京。周朝自認承襲夏朝,對九鼎十分尊重。周武王滅商後曾展示九鼎寶玉。周成王即位後,周公建京畿雒邑,將九鼎慎重地遷至新都,並由成王主持盛大祭禮,將九鼎安放在太廟之中。到周代末年,帝王德行衰弱時九鼎失傳。
鼎的故事
由於九鼎在政治及文化上的重大意義,環繞著九鼎引發了許多歷史事件和傳說,這些事件成為華夏文明的文化典故,也融入了漢語詞彙之中。
九鼎不僅象萬物,並象徵九州;九鼎又有陰陽雌雄之分,九鼎中注以水,能用來預知天象及國運之興衰。夏桀時,鼎水沸騰;周將亡時,九鼎皆震動,這些都是亡國之兆。《拾遺記》引《春秋傳》說:“禹鑄九鼎,五者以應陽法,四者以像陰數。使工師以雌金為陰鼎,以雄金為陽鼎。鼎中常滿,以占氣象之休否。當夏桀之世,鼎水忽沸。及周將末,九鼎咸震:皆應滅亡之兆。後世聖人,因禹之跡,代代鑄鼎焉。”
九鼎乃國之重器,在周末期群雄爭霸之時,為各國所覷窺。楚國、齊國、秦國都曾想奪得九鼎而歸。《戰國策》記載,司馬錯與張儀在秦惠王之前爭論出兵伐蜀或伐韓之策,張儀提出了“據九鼎,挾天子以令天下”的大膽計策:“⋯⋯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據九鼎,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
魯宣公三年春,楚莊王攻打居住在陸渾的戎人,在周朝王畿洛邑的邊界閱兵。周定王派遣王孫滿為使者前去犒勞,楚莊王向使者探問周王朝鎮國重器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從容自若地答道:“在德不在鼎。真正重要的是德,而不是鼎。”
莊王說:“子無阻九鼎!楚國只要把戢上的刀尖折下來銷融,就能鑄成九鼎了。”
王孫滿說:“啊!吾君忘了嗎?桀道德敗壞,鼎遷到殷朝,殷延續了六百年。殷紂王暴虐,鼎又遷到周朝。如果天子有德,鼎雖小卻移不動;如果天子道德敗壞,鼎再重也會移動。過去,周成王把九鼎安放在郟鄏(jiá rǔ),占卜說可傳世三十代,立國七百年,這是上天的意旨。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這就是後世“問鼎”這一典故的來源。
戰國時,秦國大軍壓境,要周顯王把九鼎獻出來。顏率去齊國搬救兵,秦軍撤退之後,齊國向周索要九鼎。顏率問齊王:“我們周王非常樂意把九鼎獻給齊王。然而齊國遙遠,你要路經哪一國把鼎從周運回齊國呢?當初周滅殷,把這九鼎從毫邑運到鎬京,用了士卒師徒器械不知多少,無論你走哪一國,一座鼎得有九萬人來拉運,九九八十一,請王想一想,八十一萬人穿越國境,就算我王能找到足夠的人和工具,又要穿過哪一國才能安全返回齊國呢?”(《戰國策‧周策》)
周之後,九鼎失去下落。有傳說九鼎入秦,也有說鼎亡於周火。另外一種傳說是九鼎沉於泗水,秦始皇、漢文帝都打撈過,卻沒有找到鼎的蹤影。“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
帝禹時代鑄成的九鼎成為天下共主的天命、德行、威德和權力的象徵。所謂“在德不在鼎”,雖說擁有九鼎就擁有了天賦的王權,然而一旦失去德行,也就失去了鼎,一併失去了國家。所以九鼎被視為鎮國之器。之後九鼎亡於戰火中,神秘不見蹤影,更使人遐想是否緣於天下失德,九鼎遂不復見。而由於九鼎在周亡之後下落不明,夏鑄九鼎本身被視為神話。鼎器和王權、天道之間的神秘關係也為後世所傳頌。
中國的青銅時代始於夏朝,在夏朝出土的文物中有少量的青銅器,大多為酒器或容器。從夏朝出土的幾尊陶鼎淳樸敦厚的造型看來,這九尊夏鼎必然也有純真而厚實的外形,可惜在今天已無處尋覓。然而鼎是不易毀壞的青銅所鑄,在神州大地的某一處,或是河底,或是土下泥中,或是某一古城的宮牆城腳,必定依然躺著這九座鎮國的鼎器,象徵著夏王國輝煌的文明成就。
參考文獻:
1. 《史記》
2. 《資治通鑑外紀》
3. 《春秋左傳正義》
4. 《戰國策》
5. 《拾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