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前恐怖的"超級沙塵暴"

【正見新聞網2017年05月15日】

1934年5月11日,強大的沙塵暴使得數百萬噸的沙土,從美國內陸的大平原地區吹到東岸,紐約(專題)、波士頓(專題)和亞特蘭大都受到沙土的侵襲。

大平原地區 (Great Plains)在19世紀中葉形成,生長著一望無際的牧草。草地使土壤保持著水份,尤其在乾旱季節,土壤不被風吹走。二十世紀初,大平原逐漸變成農耕地。 1917年美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得小麥的需求量大增,農地也開始無限擴張,新發明的耕耘機一部接一部,在草原上耕作。一次大戰後仍持續耕作,馬力更強的汽油耕耘機加入農地。 1920年代,小麥產量一下子增長了300%,到1931年就達到了市場平均需求。

1930年代初期,整個大平原地區發生嚴重乾旱。隨著農作物的枯萎死亡,大風從過度耕作和放牧的土地上吹過時夾帶著沙塵。發生沙塵暴的次數,在1932年有14次,1933年增加到28次。1934年沙塵暴的次數下降,但強度增強,最終導致1934年5月最嚴重的沙塵暴。在兩天的時間裡,一級強風從大平原吹向東岸,沿路像巨鷹般抓起約3.5億噸的泥土,所到之處沙塵遮天蔽日。據紐約時報報導,沙塵落在紐約時,街頭行人張不開眼睛,喉嚨裡滿是砂粒,一片哭泣和咳嗽聲,海上三百哩外船隻的夾板上甚至堆積著沙粒。

沙塵暴迫使德州、阿肯色、奧克拉荷馬、科羅拉多、堪薩斯和新墨西哥的數千戶家庭遷移到加州。1935年4月15日又發生另一場超強沙塵暴,被稱為“黑色星期天”,將大平原地區推向絕望的境地。那年,老羅斯福總統的政府部門開始監管農作方式,包括作物輪耕、牧草播種和新的耕作方式。之後,沙塵暴次數減少了65%,到1939年秋天的乾旱期結束後,大平原沙塵暴才告平息。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