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18年05月25日】
近期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格陵蘭島冰層中的鉛污染與古代歐洲的瘟疫、戰爭、社會動盪和帝國擴張等重大事件息息相關。這項研究是由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共同合作進行的,包括大氣科學家、經濟歷史學家、冰芯專家和考古學家等。
論文主要作者、水文學教授麥康納爾(Joe McConnell)表示,其團隊對數千年間的冰層裡的鉛含量進行了準確記錄,涵蓋的時間段從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後鐵器時代一直延續到歐洲中世紀早期,這些歷史時期也見證了古希臘與古羅馬帝國的興盛與衰落。
科學家們以前在該領域也進行過類似的探索,但這一次是針對格陵蘭島冰層進行的最深入的研究,過程中記錄的化學測定超過21,000種。團隊成員解釋說,用如此詳盡的模式對人類在冰芯中造成的污染進行詮釋、並分辨出污染最可能來自的區域,在世界上還尚屬首次。
在古時候的這些地區,銀是貨幣的主要組成部分。當開採和冶煉鉛-銀礦石時,鉛會被釋放出來,因此,古代的鉛污染主要來自於銀的生產過程,鉛排放的多少就可以被看作當時整體經濟活動的指標或標誌。
在羅馬共和國時期,鉛的排放量被認為與戰爭和社會動盪密切關聯。在羅馬帝國時期,鉛排放量達到了持續最高的狀態,但卻在公元二世紀時驟降,剛好與安東尼瘟疫的時間相吻合,在後續500多年的時間裡,排放量一直偏低。因此,鉛排放與大瘟疫和帝國擴張亦密切相關。
(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