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凶黑色12月」 拿督警世預言:更大災難將降臨

【正見新聞網2020年12月03日】

關於2020年庚子年全球大瘟疫等危機,大馬著名玄商導師提前已預言到且準確度驚人。日前,他又預言,庚子年12月可謂是「大凶黑色12月」,世界性的更大的災難將降臨。

馬來西亞著名的玄商導師、拿督鄭博見(Dato』 Anthony Cheng,DAC)去年10月曾在一場玄學講座中分享了2020世界局勢分析,且列舉以往庚子年多災多難的實例,直言2020庚子年也會是個天災饑荒、危機四伏的一年。

當時鄭博見列出了14個關於2020年的預言包括:

上半年經濟大跌;世界性裁員危機;多注意肺部,會有類似SARS的病毒(中共病毒)襲擊人類;蟲害(蝗災、秋粘蟲);物資短缺,萬物起價;全球停頓(多國封城);政局大洗牌等。

下半年會有大水患、大地震、大旱災、大水禍、大暴動、貿易戰和糧食危機,並提醒人們下大雨時儘量不要開車,坐船或乘大油輪等,千萬要小心。

如今鄭博見的13個已經應驗,唯有預言中的大水禍還未出現。

11月28日,鄭博見又在直播中預言,2020年庚子年12月是子月,子年子月是最危險的時期,可謂是「大凶黑色12月」,世界性的更大的災難即將降臨。

他解釋說,2020年12月7日至2021年1月4日,是戊子月,子為水,為黑色,水是陷阱、是危機,這意味著世界性的更大的災難即將降臨。

12月21日冬至之後,氣候將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古人相信這是陰的黑暗與寒冷力量最強的時刻,同時陽氣將會逐漸掩蓋陰的極寒本性,這是極為重要的關鍵時刻。

尤其2020年,冬至之後,庚子太歲的力量,慢慢進入尾聲,在今年不穩定的能量磁場交替中,會產生極端的災難。

他說,現在人們最擔心的已經不是病毒,而是病毒帶來的人為的後遺症,以及氣候變化所衍生出的極端天災。

他對「大凶黑色12月」做出了8個預言。

一,疫情再度大爆發,翻倍感染:在歐美兩大洲,進入冬季後,感染病毒的人數在數周內增加了一倍以上,但這還沒達到最高峰。而中國的病毒疫情也肯定會在這個黑色12月死灰復燃。

二,除疫情還有新病毒出現:病毒會出現變種,成為新的病毒品種,受感染的人數將大量上升,甚至動物也會被傳染,造成更大的瘟疫。另外,也有可能有其他類別的病毒出現,連同現有的病毒,雙重威脅人類的性命。

三,大水患:既然12月是大水月,會出現更大更多的與水有關的禍患。尤其是東部和南部的國家或地區。

四,大水禍:是指與水有關的大型交通工具出現災禍,如船、飛機、卡車等,或是大型建築物的災難。早前他特別提醒中國的朋友們注意三峽大壩,因為近年來此區域的地震一直高頻度的發生,這對壩體會造成極大的破壞,有可能會出現潰壩的危險。

五,與氣候有關的極端現象:如雪量失常、風暴、熱浪、洪災、地震、火山爆發等。

六,經濟崩盤:目前世界各國為了抗疫已元氣大傷,現在的世界經濟存在著許多假象,各國政府為了穩定民心都在粉飾太平,經濟會在最近幾個月或明年下半年大跌。若沒有發生,在2024年之前一定會有經濟大崩盤。

七,人性開始扭曲,社會動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世界經濟展望》中說,今年預計將有近9千萬人陷入極度貧窮,加上黑色12月極不穩定的磁場,將會造成人心的微妙變化,進而恐懼、憂鬱、自殺、報復等心裡重疊。由此可能引發更大動盪和紛爭。

八,戰亂:鄭博見此前已預言,11月在西南方的區域會有內陸戰爭,隨後印度和巴基斯坦發生了戰鬥,他預言這種戰亂的能量,將會持續到明年2月以後會緩和。

鄭博見還提到各國研發病毒疫苗並搶占市場的情況。

他說,如果病毒是一種武器,那麼疫苗就是分裂世界的最強的核彈。黑色12月,將造成各國高層的反常舉止,加上多國陷入史無前例的困境,面對難以應對困境,為了轉移視線、掠奪資源、疫苗紛爭等,而發動奪權、侵略、甚至戰爭。

他預言,在2021年辛丑年裡,人性將開始扭曲,社會將出現許多假象,國家粉飾太平,戰亂隨時爆發。從而引來更深層次的感染,更大的天災人禍。

鄭博見告誡人們,應多做善事,免除災難。

鄭博見的預言和印度14歲少年占星師的阿南德有些不謀而合。阿南德也在最新影片中預言,12月下旬起,可能有更大的災難來臨。

阿南德去年8月曾在YouTube上傳影片,已經準確預言中共病毒爆發,並在3至4月進入高峰,5月底後逐漸好轉。

他在最新影片中說,全球疫情及經濟6月雖暫時改善,但土星12月19到28日會與木星結合,恐對地球造成負面影響,甚至會出現更嚴峻的情形,戰爭、流行病、新一波疫情、經濟崩潰、人民恐懼。媒體、政府也會有意無意地加強這種恐懼。

阿南德也提及各國正在研製的疫苗可能發生問題。他說,在2021年2月前,多個行星相會(六星連珠)所引發的災難將顯現出來。直到同年11月,木星進入寶瓶座,這些天象變化引發的災難才會逐漸消失。

阿南德告誡世人,要行善,要對神有信心,方可走過劫難。

(文字/新唐人)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