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彌勒造像珍藏集(上篇)

【正見新聞網2021年02月24日】

《聖經》預言,在人類的最後時刻,以色列復國之後,救世主彌賽亞將來到人間;而東方的佛經也稱,在優曇婆羅花開放之時,未來佛彌勒已下世普渡眾生。現在,所有預言中的事已相繼出現,東西方的救世主是否已來到我們的身邊?

佛經與《聖經》都提到人類在末劫時期會有救世主降世拯救眾生。佛經認為末法時期會有未來佛彌勒下世救度眾生,而《聖經》認為末劫來臨之時,會有彌賽亞降世拯救眾生。

已故著名國學大師、佛學家、翻譯家季羨林和其徒弟錢文忠教授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發現了佛家與基督教之間的聯繫,那就是「佛家的未來佛彌勒佛和基督教的救世主彌賽亞是同一個人」。

而印度的彌勒信仰,在學術界已經確認,和這種全世界範圍的救世主信仰是密切相關、彼此影響的,印度的彌勒信仰就是救世主信仰的一個組成部分。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彌勒之所以是未來佛,是未來的救世主,有印度的根源,也有更廣大範圍的全世界或者古代世界的根源,是當時普遍流行的彌賽亞信仰的一個部分。

佛經上知,彌勒是「萬王之王」在末世由最高處下走時所使用的佛號,法輪聖王是「萬王之王」下到法界時的法號(人間稱轉輪聖王),所以釋迦牟尼告訴他的弟子:法輪聖王也稱彌勒。慈悲、光明、希望是未來佛彌勒的精神內涵。

敦煌莫高窟第275窟西壁彩塑

交腳彌勒菩薩像,北涼

敦煌莫高窟第275窟西壁彩塑,交腳彌勒菩薩像,縱580厘米、橫340厘米、高365厘米。

彌勒菩薩像 印度古石雕

阿爾奇彌勒菩薩像

約1200年 泥塑彩繪 高4.64公尺

印度拉達克


佛塔三尊像

佛高3.3公尺,左右為彌勒菩薩和觀音菩薩立像


佛說法圖

3-4世紀 片岩 高59厘米 寬49厘米

巴基斯坦白沙瓦博物館藏
 

彌勒是佛教的「未來佛」,是「兜率天宮」的主宰,交腳坐菩薩與闕形龕,象徵彌勒菩薩高居「兜率天宮」。思惟菩薩與雙樹龕,象徵樹下思惟。塑像造型雄健,面相豐圓,神情莊靜,高髻寶冠,發披兩肩,上身半裸,肩掛披巾,腰束羊腸裙,造型與衣飾可以看出中原傳統雕塑藝術與西域佛教藝術的融合。

彌勒菩薩精緻的面部刻畫,收斂下視的目光,外展的嘴角,都使微笑的表情得以突出,外披天衣的滾邊和花紋形成的兩道直線,與視線交匯於口鼻部位,又使微笑的表情得以強調。

彌勒菩薩,又稱慈氏菩薩,名阿逸多,受釋尊的教化出家修行,並獲授記將來必定成佛。根據經典描述,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宮內院修行,為諸天人說法,是一生補處的大菩薩。釋尊入滅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菩薩自兜率天下生人間,出家學道,於翅頭城華林園中龍華樹下成等正覺,前後分三次說法。昔時於釋迦佛的教法下未曾得道者,至此會時,以上中下根之別,悉可得道。

兜率,意為知足喜悅。兜率天分為內院與外院,外院是有福報的天人享樂的天界,內院是彌勒菩薩成佛前修行說法的地方。

兜率內院說法的彌勒菩薩雍容尊貴、相好莊嚴。信眾繫念彌勒形像,稱彌勒名號,受八關齋戒,修諸清淨善業,發弘誓願,命終之後即得往生兜率陀天。

據佛經記載,彌勒出生於古印度波羅奈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與釋迦牟尼佛是同時代人。後來隨釋迦出家,成為佛弟子。他在釋迦入滅之前先行入滅,直到釋迦佛滅度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從兜率天宮下生人間,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

因此,作為釋尊授記的繼任者,彌勒菩薩現未成佛的婆羅門形像,結髮髻,手持水瓶。而剎帝利出身的釋迦菩薩和觀音菩薩則頭戴天冠,手中無持物的是釋迦菩薩,手持蓮花的多被認為是觀音菩薩。公元3世紀之後觀音菩薩的頭飾中央出現化佛,由此可以與釋迦牟尼的造像相區分,但是在之前的造像中,二者除了持物並無明顯區別。

佛說法圖

3-4世紀 片岩 高54厘米 寬59厘米

巴基斯坦白沙瓦博物館藏
佛陀左邊束髮、帶頭光、手提水瓶的為彌勒菩薩像;佛陀右側頭戴扇形冠、左手持蓮花的為觀音菩薩像。

一佛二菩薩像

2-3世紀 犍陀羅

大英博物館藏


左觀音菩薩像 高108厘米   右彌勒菩薩像 高114厘米


彌勒菩薩像(左) 觀音菩薩像(右)

納西克石窟第23窟 約6-7世紀 石制 高約1.5公尺

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


七佛一菩薩(最右為彌勒菩薩)

5世紀下半葉 印度阿姜塔17窟門口壁畫

釋迦牟尼佛預言,當「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彌勒將會再次降生人間。彌勒菩薩地位之所以重要,正是因為他是釋尊授記的未來佛。因為目前還沒有示現成佛,所以稱為「菩薩」。這就是「七佛一菩薩」的依據。

2-3世紀 犍陀羅 彌勒菩薩像

本像系公元2世紀犍陀羅地區鼎盛期的雕塑作品。彌勒菩薩結跏跌坐於藤椅之上。彌勒菩薩系婆羅門出身,頭髮垂至肩頭。身上的首飾華麗無比,其頭飾珠串,耳佩耳環,胸飾項圈、項鍊、瓔珞,臂飾臂釧和手鐲。雙手持說法印,雙足結跏趺坐於帶有皮墊的藤椅之上,藤椅之前刻有兩對禮敬菩薩的供養者。

2-3世紀 犍陀羅 彌勒菩薩像

本像應為佛三尊像浮雕的左側部分,菩薩左手常持有婆羅門所帶有的水瓶,其垂到肩膀的頭髮也是婆羅門的象徵,應該是婆羅門出身的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交腳坐在蓮花台上。蓮池中水波蕩漾,左下池水中有一戴項圈的貴族青年於蓮花之中望向彌勒,疑似蓮花化生。彌勒身旁的柱頭上有兩個牛頭,這是來自伊朗的波利斯柱式,除了古希臘和羅馬,犍陀羅造像也受到鄰國安息的很大影響。本件的紅色顏料上尚存有少許金箔。金箔是犍陀羅地區廣泛使用的材料。當時在金箔之下再刷上紅色顏料是為了顯示出金箔的金光燦爛之感。

犍陀羅 彌勒菩薩像

南京大報恩寺博物館藏

本像為高浮雕。佛陀身著袒右袈裟,內著僧祇支。雙手殘缺但仍能看出持說法印,結跏跌坐於中央蓮花座上,座兩側各有一體態豐腴的供養人手扶蓮花。

佛膝左右分別為束髮手提寶瓶的彌勒菩薩和頭戴天冠手持蓮花的觀音菩薩。佛臂左右分別為戴冠的帝釋天與束髮的梵天,雙手合十,祈願佛陀說法。帝釋天是剎帝利形像,為印度教的王者、征服之神,梵天是婆羅門形像,為印度教的聖者、創造之神,後都成為佛教護法。一對腰飾連珠紋的天使腳踏著帝釋天與梵天的頭光將花環戴於佛首之上。天使兩側各有一柯林斯柱子支撐的塔形佛龕,龕中各有一禪定坐佛,目光望向主尊。

三尊像中我們能看到犍陀羅時期對佛和菩薩不同的藝術表現,佛陀面龐圓潤略帶微笑,肩寬臂展,衣紋也是簡單的雙陰線,有3-4世紀犍陀羅晚期受到印度造像風格影響的特徵。兩位菩薩的動作神情相互呼應,他們裝飾華麗、動感十足更襯托出樸實無華、莊嚴穩健的佛陀超脫萬丈紅塵的崇高之感。

彌勒菩薩像 犍陀羅 約2-3世紀


彌勒菩薩交腳坐像

犍陀羅2-3世紀 片岩 高56.5公分

美國加州帕薩迪納諾頓賽門博物館藏

這尊彌勒菩薩像帶有頭光,波狀捲髮,頂上綰蝴蝶狀髮髻,髮際上方箍聯珠飾帶;眉間有白毫,臉部線條優雅柔和;佩戴耳環、項圈、瓔珞、腕釧及帶漩渦紋飾物的臂釧。雙手於胸前作轉法輪印,交腳坐,雙足踏於足台上。由手印與坐姿判斷,此像為表現彌勒菩薩在兜率天說法的造型。菩薩座兩側各有一身形較小人物,右側為一比丘,左側是一位女性供養者,均雙手合十,側身轉向禮敬中間高大的菩薩。

彌勒菩薩交腳像 片岩

約2-3世紀 高63厘米 犍陀羅


彌勒菩薩立像

約三世紀上半葉 高148.5厘米 片岩

日本根津美術館藏

本像面貌深受希臘、羅馬美術影響,形像俊秀英挺,氣度雍容。菩薩頭綰髮髻,長髮捲曲,披垂於肩後,五官刻劃深入,軀體、四肢比例勻稱;袒上身,下著裙,右手已佚,左手提水瓶。戴耳璫、項圈、臂釧、腕釧等飾物,胸前佩有圓筒形胸飾,斜披聖帶,足穿革屣(已缺損),作貴族之裝束,顯示當地菩薩像共通的姿容,但髮型簡素不著裝飾。左肩垂下的帔巾呈U形迴繞,懸掛於右臂上,再飄落體側,褶紋細密流利。


彌勒菩薩像

2-4世紀 片岩 高104厘米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彌勒菩薩立像

2-4世紀 片岩 高104厘米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彌勒菩薩系婆羅門出生,頭髮垂至肩頭。頭飾珠串,佩戴耳璫,胸飾項圈、項鍊、瓔珞、臂釧和手鐲等,左手持水瓶。

彌勒菩薩坐像

2-4世紀 片岩 高109厘米

巴基斯坦白沙瓦薩利巴路爾佛寺遺址出土

白沙瓦博物館藏

菩薩全身裝飾富麗,綰高髻,佩戴耳飾、項圈、瓔珞、臂釧、腕釧、指環等飾物。眉間白毫相,胸前結說法印,左手已缺損,結跏趺坐於方形台座上。台座正面中央方台上置一水瓶,左右各有二位合掌禮拜的供養人,兩側刻變形的獅子。該菩薩像屬典型犍陀羅樣式,身軀比例極為寫實,且富有生氣,流暢的衣褶表現清晰、生動。

就犍陀羅造像的形式及特色而言,彌勒菩薩圖像是由婆羅門的形像轉換而來。這尊菩薩頭上未戴表征皇室貴族的敷巾冠飾,且象徵彌勒菩薩的水瓶未提在手中,而是刻在台座的中央,在冠飾及持物上顯示與釋迦牟尼佛造像的區別。

彌勒菩薩像

2-3世紀 千枚岩 高77厘米

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塔克西拉博物館藏


彌勒菩薩像

2-3世紀 片岩 高175.3厘米

美國諾頓賽門博物館藏


交腳彌勒菩薩像

彌勒佛倚坐像

布袋彌勒佛像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 陶 高119.2厘米

英倫敦大英博物館藏

通常彌勒有三種形像:

1、未成佛前,是雍容華貴的菩薩像

2、成佛時,是相好莊嚴的佛陀聖像

3、隨緣化身時,現為布袋和尚像

交腳彌勒菩薩像

北魏雲岡第5窟


北魏石窟造像中也常出現戴寶冠瓔珞,穿菩薩裝飾,兩腳交叉而坐的彌勒菩薩像。

彌勒菩薩頭戴高冠,容貌清秀,胸飾瓔珞,穿貼身長裙,交腳而坐。

北魏雲岡第5窟 交腳彌勒菩薩像

龍門古陽洞殘存北魏彌勒菩薩交腳坐像

觀彌勒上生兜率天,所以彌勒菩薩像最為盛行,但許多雕工極為精緻的雕像都遭人盜取。

彌勒菩薩交腳像 北魏敦煌石窟254窟

交腳菩薩坐像

 

北魏 砂岩 高129.5公分

山西雲岡石窟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彌勒菩薩交腳像

雲岡第17窟 高15.6公尺


彌勒菩薩交腳坐像

北魏(386-534)白石 高44厘米

河北省曲陽縣修德寺遺址出土


彌勒菩薩龕像

北魏孝昌元年(525)青石 高135厘米

鄭州滎陽大海寺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交腳菩薩龕像

北魏(386-534) 砂岩 高31.5厘米

日本大阪天王寺區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彌勒菩薩交腳坐像

北魏神龜元年(518) 金銅 通高44.5厘米

大阪藤田美術館藏


彌勒菩薩五尊像

北魏晚期 黃玉石 高58厘米

中台世界博物館藏

拉卜楞寺彌勒佛像

地處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的拉卜楞寺中的幾尊造像,揭示了彌勒下世度人的玄機。

拉卜楞寺創建於清康熙年間(1709年),是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六大宗主寺之一。拉卜楞寺的原名很長,簡稱扎西奇寺,其漢意為「吉祥旋寺」。

據導遊喇嘛向遊人解說:「在前面的小佛像是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弟子,後面的彌勒佛手拿法輪,他是宇宙中神通最廣大、最有能力的如來,他將帶著法輪來救度宇宙眾生,也是宇宙眾生唯一的拯救者。」顯而易見,造像突顯彌勒佛(轉輪聖王)層次之高、法力之大,而且,其救度整個人類的浩大慈悲也通過其造像與釋迦牟尼佛的大小對比而充分的反應出來。該寺把供奉釋迦牟尼佛的殿堂稱小金瓦殿、而將彌勒佛殿稱為大金瓦殿。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