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岳忠武王文集》

仰岳

【正見新聞網2021年12月31日】

清朝同治年《岳忠武王集》圖。(公有領域)

注釋:金庸著名小說《射鵰英雄傳》中曾有這樣一段描述:成吉思汗在完成霸業後,聽郭靖提起岳飛抗金事跡的往事,慨然嘆道:恨不得早生百年與這位英雄交手!雖然是小說情節,但這個對比也說明了岳家軍這支中國最強軍隊的超強戰力。在史實中讓西方文明聞聲色變的蒙古鐵騎,面對已衰亡的金兵仍打得相當吃力,而岳飛率領的岳家軍面對全盛時期的金兵每次都能以少勝多,讓金兵首領金兀朮留下「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千古名言。

在小說中,岳飛一生用兵的心得《武穆遺書》,被認為是最終極的「寶物」,這本書最後為大將徐達所得,他用此書助朱元璋取得天下。南宋王朝因失去岳飛而丟了江山,而明朝因《武穆遺書》而收復了江山,可謂金庸對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致敬。

小說中的《武穆遺書》是虛構,但史實上民族英雄岳飛卻真有遺文傳世,那就是《岳忠武王文集》[1] 。

岳飛相關史料記載與流傳

談到這本書,就不得不論及關於岳飛的史料問題:當年在岳飛去世後,朝政落入奸臣秦檜的把持中,他不但杜絕私人撰述史集,還大興「文字獄」,為岳飛伸冤的士人無不遭到迫害,因此大量有關岳飛的文字資料遺失或陸續被銷毀。不僅如此,秦檜更進一步地讓養子秦熺監修《高宗日曆》等官方史書,肆意詆毀岳飛、抹滅岳家軍的戰績。

在南宋,記述岳飛事跡的史書不下十餘冊,其中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二本是現存記錄最詳實的史集,這二位作者都是當時著名的學者,他們的著作基本上都肯定岳飛的戰功。然而這二本史書仍是依照當時的官史而修成,關於岳飛的記述還是有許多殘缺不全之處,甚至還轉抄了不少錯誤、污衊之詞,例如將其長子岳雲當作養子、岳飛的妻子劉氏改嫁、岳飛因母喪短暫離職與復職一事等,經後世的史家考訂都發現書中出現錯誤的記載,這都起因於秦檜的黨羽們杜絕私史、大興文字獄的苦果。

岳飛像,取自清宮殿藏畫本。(公有領域)

直到秦檜病死,宋高宗退位。岳飛的後人們及其舊屬、學者們才開始進行關於岳飛的史料整理工作。其中嶽飛之孫岳珂於宋寧宗嘉定十一年(西元1218年)編成了《鄂國金佗稡編》後,才終於讓世人對岳飛的戰功及史跡有了較全面性的了解。

《鄂國金佗稡編》記載了當年宋高宗給岳飛的文書共八十八份,以及岳飛的編年事跡、舊屬部將的回憶、宋廷為岳飛平反和追諡的經過及後人為岳飛昭雪辯白的文書,是現存研究岳飛史料最重要且最詳盡的著作。

《岳忠武王文集》的流傳歷史及內容

然而此書也有些許遺憾與不足之處:主要是岳飛的遇害,秦檜雖為主謀,但作為帝王的宋高宗也有相當的責任,為人臣的岳珂不能指責皇帝,因此書中關於宋高宗與岳飛之間的矛盾,以及宋高宗應負的責任僅能曲筆委婉帶過,也就是如此,給了後世岳飛為「愚忠」之士的印象。

在此書完成之時,南宋皇朝國勢已是衰微之際,不久後就亡於蒙古。元朝初年,此書一度失傳。然而由於岳飛忠君愛國的故事已深植人心,早在南宋年間就有人建廟祭祀,加上後世文人歌頌的詩作、戲曲、小說的故事也絡繹不絕地出現,元初就有《宋大將岳飛精忠》、《地藏王證東窗事犯》雜劇流傳,到了明清之際出現了《精忠記》、《如是觀》、《大宋中興通俗演義》、《說岳全傳》等,這也在形式上彌補了史料的缺憾。

同時,也有一部分的文人們投入了岳飛生前史料的整理工作,他們將岳珂的《鄂國金佗稡編》中《經進鄂王家集》十卷中的文章、詩詞單獨列出編輯成冊。如明朝文人焦煜編著《岳集》五卷,茅元儀編《岳王遺文並行軍禦敵之制》,單恂編輯《岳少保忠武王集》,萬曆二十年李楨又編《岳武穆集》六卷。

碧血丹心精忠岳飛之杭州古墓參道外門。(Shutterstock)

然而到了清朝初年時,由於岳飛當年對戰的金國主體──女真族與清朝有著極深的血統淵源,因此《岳忠武王文集》又一度失傳,直到乾隆即位後才有了轉機。乾隆皇帝特別仰慕岳飛精忠報國的精神,曾多次造訪杭州岳飛墓,不僅寫了祭文祭拜,還撰寫《岳武穆論》一文,又命彰德府知府黃邦寧編成《岳忠武王文集》八卷,此書考訂詳實,歷經近二十年的時間才成書,收錄岳飛生前文章159篇、詩14首、詞2首、共175篇,經刻印四冊存放於湯陰精忠廟。

對史家誤解岳飛的說明

近年,在中共前黨魁江澤民當政期間,大陸掀起一股否認岳飛功績、為秦檜翻案的怪風,將岳飛形容為軍閥、驕縱、無政治智慧的武夫,其實仔細研究《岳忠武王文集》就可破除這謊言。

《岳忠武王文集》十之八九都是以奏議、公牘、捷報這類文書為主,文章無華麗的修辭,敘事簡潔有力,文字間在在顯出身為人臣對君主的盡忠之意,以及儒者的謙遜精神。如岳飛每回因功晉升授獎,他往往上奏辭免,這方面的相關文書近有五十篇之多,文集中還看出其愛國、忠諫、愛民、嚴法紀和深具智慧的戰略、政治思維。僅舉關於「政治智慧」的例子:

有部分學者以為岳飛缺乏政治智慧,尤其是「迎回二聖」的主張,會讓時任皇帝宋高宗的皇位正統性動搖,造成君臣間的隔閡。其實,從史料中即可看出「迎回二聖」這不單是岳飛個人的目標,而是皇帝宋高宗自己提出的思維。高宗即位之初便以此號召四方豪傑勤王,每當宗廟祭祀必率領百官遙拜二帝,在韓世忠與劉光世、張俊入朝上奏時,宋高宗就曾說道「惟復中原,還二聖,乃可喜耳」。

紹興六年一月,北方豪傑梁興率百餘人歸順時,宋高宗就賜御筆信給岳飛,原文提及:

朕以父兄蒙塵,中原陷沒,痛心嘗膽,不可遑寧。已命相臣往傳經畫,正賴爾等深體此懷,各備精忠,勉圖報效,儻有幾防,無或後時。所冀二聖還歸,故疆恢復……

到了紹興七年,岳飛文章中便不再提出「迎回二聖」,原因是徽宗的死訊傳到了南宋,北方由金國扶植、劉豫創立的偽齊政權因連年用兵失敗,金國準備另立宋欽宗取代之。此時岳飛不單建議無子嗣的宋高宗趕緊確立皇太子趙慎的地位,以強化政權的正統性,還上了一篇著名的《乞出師札子》,此文其中一段說道:

異時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后梓宮,奉邀天眷歸國,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陛下高枕無北顧憂,臣之志願畢矣。

從這裡可看出後來岳飛此時的志願,已是要迎回徽宗帝後的棺木及眷屬,讓高宗從此高枕無後顧之憂,百姓同慶。其忠於南宋和高宗的心志在此文章中表露無遺。

也就是如此,在《岳忠武王文集》重新編輯成書後,河南布政使何煟連聲讚嘆,說道:

美哉!是舉可以教忠,可以闡幽,其真有功於世者哉。

忠肝義膽流溢行間,屑玉碎珠莫非至性,將見不脛,而遍天下讀之而肅然敬惕,然思奮然起忠君愛國之心油然而興……

這部鉅著承繼了岳飛千百年流傳的忠憤之氣,在乾隆年間成書後,陸續有學者摘錄內容重新再版,也有學者對其部分詩文作編譯、註解。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岳忠武王文集》尚未有全面性白話解析的版本問世,或許有待後人闡注補充完成。

注釋[1] 岳飛遺文有二種有版本注錄:

《乾坤正氣集(同治求是齋本)012岳忠武王集》,以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岳武穆遺文》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參考資料

◎《岳忠武王文集》(南宋)岳飛原著,(清)黃邦寧纂修、李林校閱,乾隆三十五年刊本

◎《鄂國金佗稡編續編校注》(南宋)岳珂 原著 王曾瑜註解,中華書局,2018年出版

◎《精忠岳飛傳》李安 著 滄海叢刊 東大圖書 1980年初版

◎《岳飛集輯注》(南宋)岳飛原著 郭光註解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7年出版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