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論:黑洞周圍粒子云形似電子環繞原子核

高文森

【正見新聞網2022年07月04日】

科學家提出一種新理論,認為黑洞外面存在一種由質量超小的玻色子構成的粒子云。它們繞行黑洞的形式與電子繞行原子核沒什麼兩樣,因此把這種黑洞稱為「引力原子」(gravitational atom)。

美國和荷蘭的科學家合作提出了這個新理論,並提出通過分析黑洞散發的引力波數據,不僅能驗證是否存在這個機制,還能測量到這種玻色子的質量、能態等特性。

引力波通常由兩個黑洞合併而產生,科學家於2015年第一次探測到來自宇宙空間的引力波信號,之後又探測到很多個。現有理論對引力波的產生機制可以做出很好的解釋,所以如果探測到的數據與理論預測之間存在任何細微的差別,都意味著裡面存在超出現在的「標準粒子模型」認知的新事物。

這個研究組提出,這之間的差異很可能是由超輕玻色子的存在而造成的。這種玻色子是科學家提出的假設粒子,它的質量非常小,而且幾乎不與普通物質發生相互作用。

人們常聽說的是,黑洞是一種會吸收周圍一切物質和能量的天體。不過很久以前科學家也提出,黑洞也會以超輻射(superradiance)的形式泄漏一些物質,而且這種泄漏的物質很可能是「標準粒子模型」定義之外的其它粒子,比如質量超級小的粒子。

這份研究稱,當物質以超輻射的形式從黑洞泄漏,泄漏的物質在黑洞周圍形成一圈玻色子粒子云。黑洞自旋的速度越快,其周圍玻色子的數量越多。科學家認為,這種結構與電子云繞行原子核的形式很相似,因而把這圈粒子云和黑洞組成的結構稱為「引力原子」。

當「引力原子」是兩個互相繞行的雙體系統裡面的一個天體的時候,「引力原子」會受到它巨大的伴侶天體的影響。這個巨大的伴侶天體可能是另一個黑洞,也可能是一顆中子星。

普通物質原子受到光的刺激,其電子會從原子周圍的軌道脫離,導致物質成為電離態。研究者稱「引力原子」也有類似的機制:受到伴侶天體的干擾,「引力原子」周圍的超輕粒子云會吸收來自伴侶天體的能量,從而從原來的軌道上被彈射出去。兩個天體繞行的距離越近,另一方對「引力原子」的干擾越大。

這份研究稱,被從「引力原子」彈射出去的物質會在黑洞所發出的引力波數據中體現出來,但是現在的引力波探測器LIGO和Virgo還探測不到。研究組估計,雷射干涉空間天線(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簡寫LISA)投入應用後才能探測到。LISA是美國宇航局(NASA)規劃的太空探測設備,計劃於2037年發射升空。

這份研究6月2日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

(大紀元)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