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23年01月25日】
在北亞寒流導致中國北方城市氣溫驟降之際,許多地區也遭遇天然氣短缺困擾。長期維持「清零」政策已耗盡了地方政府的資金,使它們難以維持足夠的天然氣供應。
據《紐約時報》報導(連結),中國各地廣泛使用天然氣為家庭和企業供暖,但天然氣的短缺已激怒了數以千萬計的人們,社交媒體上也傳出了激烈的抱怨聲。
河北省的一名用戶寫道,她一週有四個晚上被凍醒,儘管床上蓋著兩床被子,她還是睡不著。中國網際網路上一個廣為流傳的視頻顯示,山西臨汾一棟高層公寓樓未供暖,業主集體在窗上貼著寫著「冷」字的春聯,引起人們關注。
《紐時》指出,維持「清零」政策,需要採取大規模檢測等昂貴的預防措施,這些措施已耗盡了地方政府的預算。許多城鎮現在甚至缺乏支付公務員工資的資金,更不用說為家庭維持足夠的天然氣供應。
專家認為,這場危機暴露了中國能源法規和基礎設施的系統性弱點。
長期以來,俄羅斯一直是中國和許多地區,特別是歐洲的主要天然氣供應國。去年夏天,當俄羅斯停止向歐洲出口時,各國因從其它地方囤積天然氣而抬高了世界價格。然而,一個令人驚訝的暖冬,幫助歐洲降低了天然氣需求,如今這場嚴寒,卻推高了中國的天然氣價格。
與此同時,中國的省市級政府已減少了對天然氣的傳統補貼,過去這種補貼對抑制取暖費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共當局的反應是要求地方政府提供暖氣,但不給他們資金來支付。因此,天然氣實際上是被配給提供的,許多家庭僅得到了烹飪食物所需的最低限度,不足以用來取暖。
美國智庫詹姆斯頓基金會(The Jamestown Foundation)高級研究員林和立(Willy Lam)說:「對習近平來講,這真的是雪上加霜。」
林和立說,地方政府似乎沒有要做什麼,部分原因是「似乎沒有地方有很多現金」。
《紐時》指出,這已是中國短短五年內,遭遇的第三次基層能源危機。2017年,中共當局突然禁止中國北方大片地區的燃煤鍋爐,轉而使用燃氣鍋爐。這是一個快速解決空氣污染的辦法,但居民很快發現,沒有足夠的燃氣供所有新鍋爐使用。
2021年,煤炭價格飆升,公用事業單位不願意虧損,暫時關閉了電廠,造成了一波停電。
去年,在俄羅斯停止了對歐洲的天然氣運輸後,許多歐洲人擔心今年冬天的供暖問題。
但是,歐洲出現了異常溫暖的冬天。而且,當地的天然氣公司提高了價格,鼓勵節約,政府則對消費者進行補貼,抵消了部分的額外費用。歐洲公司也在去年秋天儲存了大量的天然氣庫存。因此,對歐洲家庭來說,今冬天然氣不足的擔憂已經消失。
但在中國,氣溫卻變得異常寒冷。上周末,中國黑龍江省的許多氣象站,達到了它們有史以來的最低溫度。中國北部的漠河市,連續三天的最低氣溫達到零下50°C以下。連日都有省會級城市,最低氣溫創下今冬以來新低。
倫敦數據公司路孚特(Refinitiv)的中國能源專家秦炎(Yan Qin)表示,實際上,中國有足夠的天然氣來度過這個寒冬。問題是,當氣溫驟降時,定價規定和補貼的減少,使天然氣無法送達中國北方的家庭。
秦炎說:「如果他們能夠提供補貼,我們就不會出現這種短缺。」
在俄烏戰爭期間,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迴避了俄羅斯能源,但中國卻加強了從俄羅斯購買天然氣的力度。去年,從俄羅斯進口的液化天然氣猛增了42.3%。
這些俄羅斯天然氣,大部分是以非常高的價格進口的。但中國法規卻嚴格限制了市政和鄉鎮天然氣分銷商向家庭出售天然氣的價格。
香港能源諮詢公司Lantau Group的天然氣專家珍妮‧張(Jenny Zhang)說,今年冬天,天然氣的批發價格,是分銷商允許向居民收費的三倍。
《紐時》表示,分銷商被允許將成本轉嫁給工業、商業用戶,但不能轉嫁給一般民眾。因此,當價格上漲時,這些公司傾向於切斷家庭用氣,而將天然氣賣給工業、商業用戶。
這個問題在河北省特別嚴重。近年來,當地許多天然氣公司已部分私有化。
珍妮‧張說:「當天然氣價格搖擺不定時,他們的口袋並不寬裕。」
目前,地方政府還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壓力。
過去,他們的一項主要收入是「土地出讓金」,亦即將若干年的土地使用權出租給房地產開發商等企業。但隨著地方當局在「清零」上投入鉅資的同時,土地收入已在去年枯竭。由於中國房地產業陷入財務困境,河北省去年出讓給開發商的土地面積驟降了53%。
隨著收入減少和成本上升,地方政府已沒有什麼財力,來迅速恢復對用戶的天然氣補貼。
(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