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小孩子做出大善事(共二文)

陸真


【正見網2012年06月20日】

一、隨宜說法

據《高僧傳》記載,宋朝高僧求那跋摩,族姓剎利,和罽賓國王是兄弟。元嘉八年正月,來到建業。文帝接見了他,殷勤慰問,非常恭敬,向他請教說:“我常常想要吃齋戒殺,但難於做到,怎麼辦?”

高僧說:“帝王的修行方法與老百姓不同,老百姓根性一般,難以自覺聽從上面的號令,如果不讓他們用戒律約束自己,怎麼談得上修行?帝王以四海為家,把天下百姓都看作自己的子民。你說一句好話,天下人民都會高興;實施一條好的政令,大眾百姓都會倡和;尊重賢人,提拔有才能的人,減免徭役賦稅,天下就會風調雨順,桑麻遍野,欣欣向榮。從這方面來持齋,那麼功德就大了;從這個方面來戒殺,是不是更加偉大呢?難道一定要減免半天的飯食,救活一隻動物的生命,才能叫做廣濟眾生嗎?”

文帝拍案讚嘆道:“俗人不明白遠大的事理,出家人又滯於教條。像師父您這一番教導,真使人恍然大悟,可說天人合一了!”因此就請高僧住在京城祗洹寺。

高僧圓寂時,頭頂中間有一物,像龍的樣子,一直向上沖入天空。看見這種神奇壯觀景象的,有數千人。

周氏按曰:法師所說,句句是我們讀書人所議論的,但佛理也在其中了,正是所謂 “因人施教,言順人心”啊!   

二、小孩子做出大善事

據《懿行錄》記載,明朝時有個尚書,名叫王友賢,山西寧鄉人,曾經因為買妾,被妻子嫉妒,陷入困境。

王友賢尚書出外時,妻把妾關禁到一座樓上,餓得快要死了。

妻的兒子毓俊,還只有幾歲,他對母親說:“她如果餓死了,別人就要講母親的不是。不如每天給她一碗粥,使她慢慢死亡,這樣別人也不會認為母親不賢良了。”母親聽從了他的話。

小毓俊就偷偷把飲食藏到一個小布袋裡面,利用送粥的機會,暗中帶給庶母。這樣便救了庶母的命。

第二年,庶母生下一個兒子,王尚書就暗中把他放到別的地方去撫養。等到王尚書死後,毓俊撫養愛護弟弟,非常周到。

小小的毓俊,就懂得用聰明智慧,去濟人行善了。
 
(以上均據清代《安士全書》)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