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成語:取長補短

唐蓮 整理


【正見網2013年07月15日】

【釋義】意思是吸取別人的長處和優點,彌補自己的缺憾和不足。

 【例句】小明穩重、踏實,小林機敏、靈活。他倆取長補短,共同搞科研工作,一定能合作得很好。

【近義;反義】揚長避短;固步自封  

這個成語出自《呂氏春秋•用眾》。戰國時期,滕文公當滕國太子的時候,有一次出使楚國。他路過宋國,拜見了孟子。孟子給他講了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  

太子從楚國回來的時候,又在宋國拜見了孟子。孟子說:“你不相信我的話嗎?天下的真理只有這麼一個,成昭是個勇士,他曾對齊景公說:‘你是個男子漢,我也是個男子漢,我為甚麼要怕你呢??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淵,曾經說過:‘舜是什麼樣的人,我是什麼樣的人,有作為的人,都可以像他那樣。’公明儀曾說:‘文王是我的老師,周公也是應該信賴的。’現在的騰國,假若把土地截長補短,周邊之長也將近五十裡,只要實行仁政,仍然可以將它治理成為一個很好的國家(“今騰,絕長補短,將五十裡也,猶可以為善國”)。”

成語“取長補短”即由“絕長補短”演化而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