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崔沔事親至孝,事國至忠(數文)

慧淳


【正見網2014年10月14日】

一、薛包分家產,讓優取劣

漢朝有個人,名叫薛包,生性十分孝順。他父親娶了個後妻,對薛包十分暴烈,時常將他趕出家門。薛包也無怨恨,便在附近找了個地方住下來,但一早一晚,仍舊像以前一樣,去給父母問候請安,十分恭謹有禮。

等到父母親都去世了,薛包的那些弟弟們(後母所生),便提出要分家產,薛包屢勸不止,只好分了家。他主動提出:自己只要家裡的老奴僕,說:“老人與我相處久了,恐怕你們都用不習慣。”又主動要了荒田薄地,說:“這是我從年少時,就打理耕作的田地,對它們有感情了。”衣物用具,他也只要又破又舊的,說:“我一直以來都用著它們,用得很順手順心了。”

於是,他的弟弟們,便都分得了好的、新的東西,錢財也比薛包多得了許多。但很快地,這幾個浪蕩子,花光了積蓄,毀壞了物品,變得十分貧窮了。這時,勤儉致富的薛包,反而又回過頭來,救濟他們。

李文耕評論說:薛包對待財產,讓優取劣,比起世上重財產而輕骨肉感情的人,真是有天壤之別呀。

二、顏含服侍兄嫂,後得神助與福報

晉朝有個人,名叫顏含,他的哥哥叫顏畿(讀機),顏畿生了病,已經死了,但沒曾想又開棺復活,氣息甚微,但好幾個月,都不能說話。顏含便屏絕了一切人事應酬,親自侍養哥哥顏畿,幾乎做到了足不出戶,這樣一侍養,就是十三年。

顏含的嫂嫂樊氏,得了眼疾,雙目失明,醫生開方子說:必須要有一味蚺蛇膽,入藥才見效。顏含便又四處尋找蚺蛇膽,可到處尋求問詢,都找不到。為此,顏含十分傷悲,經常嘆息,憂心忡忡,獨坐晝夜。

有一天夜裡,他又在嘆息,忽然看見一個穿青衣的童子,拿著一隻青色的袋子,走了進來,那童子將袋子交給顏含,示意他打開來看。顏含開袋一看,正是蚺蛇膽呀!他剛要謝童子,只見那童子已出門,變成一隻青鳥,飛上天去了。

嫂嫂樊氏,吃了有蚺蛇膽的藥方後,眼病果然好了,雙目重見光明。

後來,顏含當了侍中(侍中:隨侍皇帝左右,侍應雜事的官)福瑞長壽。

三、彥霄善待兄嫂,至誠至敬

晉朝有兩兄弟,名叫彥霄、彥雲,父母死後,兄弟倆在同一個鍋裡吃飯,有十二年,手足情深。但後來,哥哥彥雲學壞了,喜歡到處遊蕩,不務正業,正當的職業也荒廢了。弟弟彥霄,苦口婆心,屢屢規勸哥哥要改邪歸正,但哥哥都不聽。於是彥霄便提出分家。

兩兄弟分了家以後,又過了五年,哥哥彥雲的所有家產,都花光了,還欠下了許多債。那些來討債的人,差不多把他的門檻都踏壞了。而彥雲深知自己斷斷無法還清債務時,便打算想悄悄逃跑。

這時,彥霄便置辦了酒席,把哥哥和嫂嫂,接到家中來。酒席間,彥霄說:“我起初並沒有要和哥哥分家的意思,只因哥哥太不知道節儉,揮霍太甚,所以提出分家,那實際上是我想保留住先人遺留下的一半產業呀!現在,我想把我保留的一份歸還了,因此請哥哥嫂嫂,仍然主持家中的一切,仍然當這個家。”說完,他便拿出當初的分家的明細帳目,放到火爐裡燒掉了。又拿出了自己的積蓄,給哥哥償還了債務。這一切,彥雲都深受教育,心中慚愧萬分,從此,這個浪蕩子,終於改過自新,重新好好地做人了。

彥霄做到這個份上,心裡全是出於一片惻怛,至誠至敬,渾然無跡。絲毫沒有私心和虛偽的做作,所以能使兄嫂心安。

四、楊津太守敬兄如父

北魏時代的楊津,年過六十,和他的哥哥楊椿,一同做了三公的大官。

楊津每天早晚,都會到哥哥那兒去問安,帶著子侄,恭敬地羅立於階前。平常,哥哥要不叫楊津落坐,楊津是不敢坐的。楊椿要是到外邊去了,還沒回家,楊津也不敢先吃飯。吃飯的時候,楊津會親自拿了調匙、筷子,奉給哥哥,楊椿叫他吃,他才敢吃。

楊椿在外邊喝醉了酒,回家來,楊津會趕緊扶著哥哥,到臥室休息,自己則在外間的廳堂前,坐著打盹,只怕哥哥醉中是否安適,是否有什麼需要幫助。

以前,楊津在外邊做太守,而楊椿在京城裡做官,每逢得到四時(即四季)的佳味,楊津是一定差人送回一些給哥哥的,沒有送到哥哥手裡之前,他必定不肯先吃。而楊椿每次收到弟弟寄送來的佳味,也是淚流感動。

看楊津的敬兄,真是敬愛恭謹到了極點。這真是一對世上少見的好兄弟呀!

五、王元規正確對待婚姻和兒子

南北朝時代的陳朝,有個十二歲的孩子,名叫王元規。那個地方有個土豪,家裡很有錢,看出王元規必定是個大有作為的人,就想讓自己的女兒,和王元規定個娃娃親。

元規的母親,覺得自己家勢單力薄,心想:能結這一門強勢的親家,豈不正好?便歡喜地應承了下來。沒曾想,小小的王元規,卻對母親說:“從前聖人說過,可以親近的人,才可以去依靠他;這是古人非常重視的原則。我們又怎麼可以和格格不入的土豪巨霸們聯姻呢?”母親覺得兒子的話,說得有理,就把那個土豪家的親事,回絕了。

後來,王元規果然找了個相匹配的和善敦睦人家的女兒結了婚,生下了三個孩子。

有一回,那個地方發大水,把房屋都衝垮了,死的人不計其數。王元規只有一隻小船,他便匆匆忙忙,領了母親和妹妹及另一個沒了父親的侄兒,上了船,趕緊劃到安全的地方。而他的三個孩子,則放在一棵大樹的樹杈上面。等到水退後,王元規才能駕著小船回來,只見那樹杈上的三個孩子,竟然毫髮無損,安然無恙地在那裡呢!

人家都說:那是因為王元規有好品德,所以他和他的家人,都得到了上天的保佑。

許止淨評論說:婚姻要擇賢尚德,但世人往往只嚮往金錢財物,從不在意驕奢橫蠻家庭出來的女子,多有嬌驕放縱,甚至打罵丈夫公婆,等到娶回家來,才後悔莫及。王元規小小年紀,就能明白這一點,真是明心見性,卓爾不群呀!

六、“只因花底鶯聲巧,致使天邊雁影分”

隋朝時,劉君良家裡四代同住,人人和睦相處,就是一鬥米、一尺布都歸公,沒有一個人,會在私下裡藏一點點的。

大業末年的時候,年成饑荒,民不聊生,劉君良的妻子,便勸丈夫乾脆把家產分了,分開了家,他們的日子,會好過一些。但劉君良沒聽自己老婆的話。

這個婦人,屢屢勸丈夫,丈夫都沒聽,便心生一計:她偷偷地把門前兩棵樹上鳥巢裡的小鳥,互相調換了,等母鳥回到巢裡,發現不是自己的孩子,兩邊的鳥兒,便都鳴叫起來,互相鬥著,叫著,亂作一團。

家裡的人見到鳥又鬥又叫,都很奇怪,還有些驚慌。這時,這個婦人就放出話來,說:“天下要亂了,連禽鳥都不相容,何況是人呢,這表示我們得分開家過,才可躲過荒年呀!”

這種景象,確實令人納悶、驚慌,劉君良和他的弟兄們,聽了這種謠言,想想也對,便真的分了家。

一個多月後,劉君良無意中知曉了原來這一切,都是妻子導致的,是妻子的陰謀。就非常氣憤,一氣之下,就把妻子趕出了家門,說:“你破壞了我的家。”一面又趕緊找到兄弟們,哭著說明了事情真相,兄弟們又和好如初,並親密無間地又同住到一起。

其他族人知道這事以後,便紛紛在他們家邊上,建了房屋居住,很快就形成了一個很牢固、很團結的家族小部落,起了個名叫“義成堡”。

曾經,何椒邱做太守的時候,有對兄弟,也是因分家而爭上公堂,何太守調查後,知道是各自的妻子起了讒言,而破壞了他們兄弟間的感情,便判詩說:“只因花底鶯聲巧,致使天邊雁影分。”藉以譏諷世人:所有不和,皆由內出,那對兄弟,見詩幡然醒悟。沒曾想,劉君良妻竟以令鳥鬥,來離間一家和氣,真是費盡心機呀!難怪劉君良要逐妻出門了。

七、韋嗣立替兄受打,武則天后很信任他

唐朝的韋嗣立,和他的哥哥韋承慶,不是同一個母親生的。韋嗣立生性友善,每當母親打韋承慶的時候,韋嗣立便解了衣裳,讓母親來打他,說他願代哥哥受打。母親沒理他,他就叫奴婢們來打自己,母親見兒子年紀雖小,竟有這樣的心地,常常也會受到一絲感悟。

等到長大後,韋嗣立在萊蕪地方做縣官,武則天后把他叫到朝廷裡,說:“你父親常常說,他有兩個兒子,可以為皇上出力效勞,現在你們兄弟都做了官,品行很不錯,你父親果然沒有食言呀!你哥哥上調官職去了,現在我叫你代了你哥哥的官職吧,我看也不用別人了。”於是,武則天后,根本不用再考察他,便讓他直接接任哥哥的職位,做了鳳閣舍人(鳳閣舍人:即中書舍人,唐、宋時期,中書舍人是相當尊貴的官職,掌撰擬詔旨。武則天時,改中書省為鳳閣)

八、崔沔事親至孝,事國至忠

唐朝的崔沔(讀勉)是個生性友孝的人。母親雙目失明,他便不脫衣服地侍奉了三十年。每逢天氣好,或者有好風景可以欣賞的時候,他都會扶著母親出來,擺些小酒菜,邀約親朋,大家言笑宴宴,共享良辰美景,而做這一切,不過都是想讓母親感受喜悅快樂,好讓她忘了自己的愁苦罷了。

母親死後,崔沔對待兄弟姐妹,幾乎就像對待母親一樣,對待侄甥後輩,也像對待自家孩子一樣,每逢得到俸祿,他一定將錢物全部分給大家,說:“我父母已經仙去,沒有地方來盡我的孝思心意,想來父母在世間所記掛的人,不過眼前這四、五個人,我又哪能不好好對待呢?我待他們好,就是慰勞了父母九泉之下的心呀,也就是對父母好了。”

後來,崔沔做了宰相,對國家和百姓非常忠誠。頗有政聲!

李文耕評論說:事親之道,不在於嘴上說得有多體貼,而是要落實到一點一滴毫髮、皮膚之上。老年人常有多少說不出的苦惱,有多少說不盡的心事。為子女者,能不好好體會並努力解脫他們的苦處嗎?又,古人講:朝廷選人才,往往求忠臣於孝子之家,這是明智之舉。崔沔在家是孝子,在朝為忠臣,因為治家與治國,同出一理。關鍵均在一心之誠耳!

(均據清代蔡振紳《八德須知》)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