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老師遇難,弟子應挺身而出!(數文)

嚴自律


【正見網2014年09月16日】

張飛精忠大義,婦孺皆知!

三國時代,蜀漢的張飛,是涿郡人(涿郡:約相當於今天的河北涿州市)。他年少時,就同關公一同侍奉先主劉備。關公年紀比張飛稍大一點,張飛就用兄弟禮節禮待他。

有一次,曹操與劉備交戰,曹操的軍隊攻到了荊州,無奈之下,劉備只好逃到江南去,曹操派了精兵,快馬加鞭去追。追了一日一夜,眼看在當陽的長阪坡,就要追上了。劉備拋下妻子兒女隻身逃走,又叫張飛帶領二十騎兵,在後面抵抗追兵。張飛立在長阪橋頭,一刀把橋砍斷,手執長矛,怒目圓睜,威風凜凜,聲如洪鐘大喊道:“我就是你們的爺爺張翼德,哪個敢走上來給我送死?”曹兵都嚇得面如土色,沒有一個敢走上前去。因此劉備得以逃脫。

後來,張飛帶兵攻破巴郡,抓住了守將嚴顏。嚴顏毫不畏懼,說:“寧可做斷頭將軍,也不會做降將軍。”張飛欣賞他的義氣,不但放了他,還奉他為上賓。

桓侯張飛,雄壯威猛,為世人所贊。他的精忠大義,婦孺皆知,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廣為人們稱頌的大英雄。

精誠團結,共獲勝利

晉朝時,溫嶠和陶侃,都是當朝大臣,有個叫蘇峻的人謀反,他們就計劃水陸並進,一同起兵去討伐蘇峻。戰鬥中,溫嶠軍糧短缺,情急之下,只好向陶侃去借,陶侃卻不肯給。溫嶠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開導他說:“古人說得好,軍隊之所以能打勝仗,首先就在於和氣。我和你承蒙皇上恩典,才會有這樣為國效力的機會。若是成功了,那我們君臣共享太平;若大事不成,那我們只有為國捐軀了。現在軍情緊急,根本就沒有迴旋餘地,你要是因為自己的小算盤,導致戰鬥失敗,我想我們的軍隊,會轉過來攻打你的。”陶侃聽了這番言辭縝密的話後,頓時覺悟,就把米糧分給了溫嶠的軍隊。兩軍都有了飯吃,精誠團結,水陸並進,最後戰事順利告捷,在白石這個地方,把蘇峻打敗,殺死了。

溫嶠遠見卓識,學問淵博,顧大局,識大體,陶侃雖和他是盟軍,但一時間狹隘偏見,只見眼前利益,不知顧全大局,他最後能欣然答應借糧,實在是受溫嶠的忠義之氣的感染所致。陶侃能做到精誠團結,顧全大局,救了友軍,共獲勝利。陶侃的仗義精神和功勞,也是很大的。

輕命重義,以義為之!

宋朝時,張文之在濠州做通判(通判:州府中共同處理政務的官員,地位略次於州府長官,握有監察官吏的實權)。後來金兵入侵,濠州太守孔福,連夜倉皇逃跑了。張文之非常氣憤,說:“倘若都像他這樣貪生怕死,還不如直接把城池放棄算了!”

張文之帶領士兵,跟敵人苦戰了十多天,經歷二十多次浴血奮戰,終因勢單力薄而戰敗。金兵把張文之抓去,把他帶到燕山,答應只要他肯投降,就給他高官做。

張文之不肯屈服,金兵就把他關在地穴裡。地穴陰暗潮濕,還不時會跑出毒蛇和老鼠來。但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張文之仍不屈服,他憤慨地說:“我家世世代代,都蒙受宋朝皇帝的恩典,怎麼能背棄國家呢?”金人聽了,敬重他的義氣,對他的態度好了很多。

後來宋朝皇帝派王忭,到金國議和,王忭聽說了張文之的事,回朝後就一一稟告給皇上,皇上聽了也非常感動,厚待他的家人,並讓他的兒子做了官。

享受國家俸祿,奉命守護邊疆,這是職責,但不戰而退,臨戰潰逃,實在是不忠不義,讓人痛恨。張文之雖知勢單力薄,仍奮起抗爭,雖被敵抓捕,但不受利誘,視死如歸,就連敵方官兵,都佩服他的忠義氣節。

那些背信棄義之徒,聽了這則故事,應該無地自容吧?

老師遇難,弟子應挺身而出!

宋朝時,有個叫喻南疆的人,從小就很有氣節,曾跟隨著名學者陳亮遊學。

當朝的皇帝聽信讒言,昏庸無能,滿廷都是奸邪小人得勢,排斥賢良,暗無天日。陳亮德才兼備,是個賢人,因此他們對他很是嫉恨,尋了個理由,誣陷陳亮謀逆造反,就把他關押到了大牢裡。

陳亮的許多門人(即弟子)都明白這是一件什麼事,懼怕異常,雖知老師被冤,但誰也不敢出來說一句公道話。

這時,只有喻南疆義憤填膺地站出來說:“我們的老師,無故被人判了罪,我們這些做學生的,難道就這樣袖手旁觀,悄無聲息?我們應當站出來,怒氣衝天,大義凜然,去為正義挺身而出才對!現在大家是糊塗了嗎?一聲不響,息事寧人,這樣的窩囊行徑,也配做人嗎?”那些同門的弟子聽了,一個個都非常羞愧。

喻南疆又立刻去找另一賢人葉適,向他請教營救老師的辦法。葉適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後,讚嘆他說:“你真是個講義氣的人啊!”當即給他寫了一個營救策略,喻南疆拿去,在同門弟子的陪同下,……依計到朝廷為老師辯白。於是,陳亮的冤情,這才得以昭雪。

漢代歷史上,尊師重義的人,也有很多。不過他們都是在老師死後,冒著危險,去安葬遺骸。是處理老師死後的事情。而喻南疆是在老師遇難時,挺身而出,為之赴湯蹈火,直至把老師從虎口中救出——救師於生前,這是更值得我們學習的。

(均據清代蔡振紳《八德須知》)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