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趙簡子沒錯認錯(數文)

陸文


【正見網2016年10月08日】

一、不管君王死活的忠臣

齊侯問晏子:“忠臣是怎麼事奉君王的呢?”

晏子回答:“很簡單,國家有難,不跟著死;君王逃奔出國,不跟著走。”

齊侯說:“做臣子的,平常接受君王土地的封賞、尊貴的爵位。危難的時候,反而這樣回報君王,這能算忠臣嗎?”

晏子回答:“如果君王能聽從忠言,國家一輩子也不會有危難,君王也不可能出奔,那又何來殉死或跟著出亡呢?相反的,如果因為不聽忠言,而導致國家危難、君王出亡,這樣的君王,又何必跟著他死或逃亡呢?所以說,所謂的忠臣,是在平常能勸諫君王、忠告君王,而不是像傻瓜一樣,跟隨他去赴難。”

【簡析】號稱“社稷之臣”的晏子,處在三代的亂局之中,直言敢諫,他的一席話,果然不是隨便說說而已!他始終身體力行地輔佐君王,操勞國事。如見缺失,認真補過。至於君王死的死,逃的逃,好像真的跟他沒什麼關係一樣。

二、勸諫又有什麼用

石益對孫伯說;“你曉得嗎?吳國就快亡國了。”

孫伯說:“你現在才知道吳國會亡啊,我早就知道了。”

石益說:“你既然那麼早就知道:吳國將亡!為什麼不去勸諫君王呢?”

孫伯說:“有什麼用呢!當年夏桀,是誰勸諫,就宰誰!紂王剖了王子比乾的心。這些亡國的君王,哪裡會聽臣子的話,相信亡國的危機,已近在眼前呢?”

【簡析】

世上有沒有人常教別人“不勸諫”呢?其實是有的,這個人就是孔子。孔子的本意是:基於職業安全著眼,若是眼看大勢不行了,能逃則逃,能去則去。要不,至少不要開口。

三、師經拿琴砸魏文侯

師經(人名)彈琴,魏文侯起舞,賦詩,說了一段話,當他說到:“希望我說的話,不會有人反對、違背!”這一句時,師經當場拿起琴,打向魏文侯,沒打中,卻把魏文侯的帽穗子,打斷了。

魏文侯問左右侍臣:“作臣子的這樣攻擊國君,該如何對待?”

左右侍臣都說:“應該烹殺!”

師經請求:“讓我說完話再死。”魏文侯答應了。

師經說:“以前,堯舜為天子時,惟恐自己說的話,沒人違背;桀紂當天子時,則惟恐自己說的話,有人違背。按照這個情形,我剛才打的是桀紂,並不是國君。”

魏文侯聽了這話,馬上下令:“師經沒有罪,錯的人是我!把這張琴,拿出去,掛到城門上,以為憑證。不要修補我這頂帽子,好做為我的殷誡。”

【簡析】

魏文侯其實是個了不起的君王,他曾以孔子的門生子夏為老師;敬重田子方、段干木兩個賢人;又得李克、西門豹、樂羊等為輔佐,成為戰國時代第一任的霸主。這次,他卻因不小心,說錯了一句話,險些被小小的宮中樂師師經,給當成桀紂打了一下。

這一則故事,講的是“強諫”:兇猛無比的勸諫。

四、趙簡子沒錯認錯

有人沒頭沒腦地勸趙簡子說:“您為什麼有過失而不改呢?”

趙簡子回答:“是是,我一定改過。”

左右侍臣覺得很奇怪:“您到底犯了什麼錯?沒弄清楚,怎麼改呢?”

趙簡子說:“我答應改過,並不是因為我犯了什麼錯,而是想得到肯於勸諫我的人。如果我現在回絕了這個人,可能就被認為我是個不能容許別人勸諫的人。這樣,往後真心想勸我的人,或許就裹足不前了。那時候,我可真的犯了錯,也不知道要改了。”

【簡析】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的“民主櫥窗”:即是當君王的,雖然滿心不情願,但如有一點明智,也知道留個有風骨的諍臣,在身邊為宜。

(劉向《說苑》)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