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中華(五):初始三朝(3)青銅封禪

石方行


【正見網2018年09月24日】

在夏商周時代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青銅器的應用和發展。根據《慧眼識寶(二)》一書第31頁記載:「根據考證『蚩尤作兵(註:作為兵器)』和『黃帝鑄鼎』的故事都發生在距今五六千年前,而考古發現的實物,也證明了中國青銅冶煉和青銅器鑄造的發明就在黃帝時期。」而黃帝荊山鑄三鼎(象徵天、地、人「三才」)之後就乘龍飛升。這種「鼎」給人感覺有點和後來方士的煉丹爐用途有點類似。

大禹治水成功之後,采銅鑄九鼎分別鎮九州。鼎上刻上扶正祛邪的天神和害人的鬼魅形像,讓人們牢記這些,分清善惡;刻上珍禽異獸等圖案來標誌各地的風俗物產。這種鼎非常的有靈氣,可以自己產生雲霧,如果有異象它們會自己發出響聲。從此「鼎」成為統治者威權的象徵。

九鼎傳了三個朝代。《戰國策》中記載說,當初周武王將一個鼎拉回都城用了九萬之眾。九個鼎就動用了八十一萬人。這個記載我們不能當真。因為我們看上下文就知道了:這篇文章的題目叫「秦興師臨周求九鼎」秦國攻打周天子所在的地方索求九鼎,以獲得天下共主的認可,周天子派一個叫顏率的人向齊國借兵,並承諾給齊國九鼎,結果齊國來兵,秦兵就撤退了,周天子不想把九鼎給齊國。顏率跟齊王才說這個鼎非常重,才有「武王用九萬人移動一隻鼎」的說法。

後來據傳說這幾個鼎對野心家齊王不滿,同時也看到周室的衰微,自己飛入泗水之中不見蹤影。秦始皇和漢武帝打撈都未果。

如果結合著夏商周的時代背景來看九鼎的話,會得出九鼎絕不是一般器物的結論。不應該把其視為普通的青銅器。它們隱匿於泗水(或者其他地方),也許是等待將來人的道德回升到很好的時候,在一個很偶然的時機就會被人們再次發現。到時候九鼎所蘊含的神奇力量與和神明溝通的殊勝會再一次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在夏商周時代青銅器一般用作「禮器」(祭祀天神、河神或者先祖等等)和在社會中實用,如做車、做裝東西的器皿等等。在很多的青銅器上當時人鑄造上文字,記述一些事情。這顯得青銅器的難得和珍貴。

封禪是帝王向上天和天下表明自己秉承天命的一種象徵和方式。同時展現中華帝王敬天知命的態度。根據《史記》「封禪書」中記載:「…..齊桓公既霸,會諸侯於葵丘,而欲封禪。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虙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亭亭;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干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過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漢。兵車之會三,而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諸侯莫違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異乎?」於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窮以辭,因設之以事,曰:「古之封禪,鄗上之黍,北裡之禾,所以為盛;江淮之間,一茅三脊,所以為借也。東海致比目之魚,西海致比翼之鳥,然後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鳳皇麒麟不來,嘉穀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鴟梟數至,而欲封禪,毋乃不可乎?」於是桓公乃止。是歲,秦繆公內晉君夷吾。其後三置晉國之君,平其亂。繆公立三十九年而卒。

其後百有餘年,而孔子論述六藝,傳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禪乎梁父者七十餘王矣,其俎豆之禮不章,蓋難言之。或問禘之說,孔子曰:「不知。知禘之說,其於天下也視其掌。」詩云紂在位,文王受命,政不及泰山。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寧而崩。爰周德之洽維成王,成王之封禪則近之矣。及後陪臣執政,季氏旅於泰山,仲尼譏之。……」從以上引文就可以看出上古帝王必須有著很高的德行,加上謙卑的心態才能具備上泰山封禪的標準,才能被上天真正承認。

當年秦始皇因為去泰山封禪,心不夠謙卑,而遇到大雨,在一株松樹下避雨,他將這株松樹封為「五大夫松」。後人誤解,又補植了四株以湊滿「五」這個數。

泰山從高度來說不是特別高,為啥帝王都願意去那裡封禪?有人說帝王都去泰山因為他們祈求「國泰民安」,或者「否極泰來」未來前景美好。我說這些都是表面。實質是,上天通過帝王封禪來讓帝王更加珍惜代替上天治理人間子民的機會。鋪就人與上天的連通之路。(泰山過去算得上是帝王之山,從山腳下「紅門」進入,走過「十八盤」,最後達到「天街」,這個過程就像征修煉的過程。

概括的寫了一些中華歷史上最初三個朝代的事情,下面就開始寫思想爭鳴的春秋與諸侯同爭天下的戰國時代。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