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笑不足以為道——李白之《上李邕》

清風


【正見網2022年11月01日】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世人見我恆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聞 一作:見)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代的作品。

我們知道李白一生都好道,是一個修道之人。開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遊,在江陵遇見名道士司馬承禎,司馬稱李白「有仙風道骨焉,可與神遊八極之表」,修煉界講師父找徒弟不是徒弟找師父,司馬對李白的評價足以說明李白的根基非常好,是修煉的料。

對這首詩寫作過程一般的記載是李邕在開元七年至九年前後,曾任渝州(今四川重慶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謁見李邕時,因為不拘俗禮,且談論間放言高論,縱談王霸,使李邕不悅。史稱李邕「頗自矜」(《舊唐書·李邕傳 》),為人自負好名,對年輕後進態度頗為矜持。李白對此不滿,在臨別時寫了這首態度頗不客氣的《上李邕》一詩,以示回敬。

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忽然悟到實際的情況不完全是這樣,讓我們從這首詩的內容談起吧。

李白是修道之人,能夠不被名利所迷所困,所以能夠笑傲權貴,平交王侯。而李邕雖是名士,也有一定的官職卻是個常人,唐代社會的修煉風氣總體濃厚,但具體到個人根基還是有好壞之分。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這幾句從字面上不難理解,但他實際表達的卻是李白和李邕的談話內容,雖然不是所有的,但至少有比較大的一部分是這樣,作為修道人,李白是不會對常人中的名利有什麼興趣的,所以談的都是修煉中看到接觸到的東西。一般的解讀都認為大鵬是李白詩賦中常常藉以自況的意象,象徵自由, 驚世駭俗的理想和志趣,而實際的情況是,這種《莊子·逍遙遊》中的神鳥,其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其翼若垂天之雲」,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裡,扶搖直上,可高達九萬裡。這不是什麼想像出來的,是完全真實的,在上古的時候,人們的道德水準很高,這種神鳥也是經常出現在我們這個空間的,後來隨著人類道德的下降也就逐漸的看不到了,但有功能的人是可以看的到的,李白就是其中的一個,所以這幾句不是李白的想像,而是他看到的真實景象,同時也說明李白的根基的確是非常不錯的。

李邕能夠做到渝州(今四川重慶市)刺史,也是個有福分的人,有一定的根基,但和李白比較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李白和他談這些東西,他和他的部下不相信,當然有的比較直白的表露出來了,並帶有譏諷的言語,有的含蓄一些,這才有「世人見我恆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

後面的「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常人理解為李白有志向,也對,但常人中的所謂志向說白了無非還是名利,而李白的志向則是通過修煉跳出名利情的羈絆,返本歸真,這兩句還隱含的表示根基和年紀的大小沒有必然的聯繫,年輕的根基可能非常好,如果再精進一些就可以修的很高,而年紀大有官職的人往往容易被名利困住,難以放下。

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這首詩就是對此的一個表達吧。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