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2年10月04日】
曾經官位做到宰相的宋代詩人王安石,自然是有政治抱負的。這首《疊題烏江亭》就是最著名的一篇。全詩共二十八個字:「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此句講項羽的士兵經過多次的戰爭,已經疲憊不堪。其中一個「哀」字將項羽軍士與士兵的失望與疲憊表現到極致,也為後面的結局留下伏筆。特別是中原一戰,已經沒有挽回局勢的可能。其實真正決定戰況的並非是士兵身體的疲憊,而是內心的失望。「江東子弟」已經對項羽不再抱希望了,才是真正的原因。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詩人要說明的就是這一點。由於項羽的剛愎自用,自視武藝高本事大,根本就不聽別人的意見,眾將士從從內心已經不再抱希望了。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說到底還是人心的問題。杜牧在他的《題烏江亭》中寫到「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看上去和王安石的觀點完全不同。其實換個角度看問題就一樣了。只要能夠挽回人心,那捲土重來的機會就會有,如果人心盡失那就回天乏力了。杜牧認為項羽要學會改變自己(從剛愎自用到包羞忍恥),從自己的內心開始改變,自然是能夠東山再起的。王安石則認為項羽不可能改變自己,那也就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了。這樣看會發現,杜牧和王安石的說法都是對的,只是他們對項羽本人有不同的看法而已。
修煉人有遇到問題向內找找自己的習慣,其實世人不也是一樣嗎?項羽如果能夠從自己的內心找問題,自然會發現自己失敗的原因,或許就會有機會。如果不能這樣,那結局就是一定的了。
王安石因自己多次的大起大落,已經身心疲憊,才會對項羽有這樣的評價,而杜牧似乎此時還精神抖擻,自然是充滿信心了。說到底,原來大家說的都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