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屈原與《離騷》(8):與天地兮同壽 與日月兮齊光

童欣


【正見網2024年06月26日】

第二十六集、與天地兮同壽 與日月兮齊光

這句跟大家一起念念,如果講屈原可以作為結尾。

「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

這是屈原寫的,但是也是對屈原最好的概括。他的身體葬身魚腹了,但是他的精神和天地同壽,就是兩千年以後,我們還在這裡和他進行心靈溝通,這不就是「與天地兮同壽」了嗎?這不就是「與日月兮同光」了嗎?兩千年中他仍然在不斷地感召著人,他也影響著那些明君、賢臣,那些人有他做榜樣,就使社會安定、穩定,所以這也是屈原最好的寫照,就是「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這是他人格的魅力。

當然還有屈原文學上的成就非常高,一個叫「香草美人」傳統,就剛才說的,明君用美人來形容了,香草來比喻賢臣。當然還有其它那些惡草、毒花,都是那些小人、奸臣、佞臣。所以中國文學就有了香草美人這個傳統,影響後世各朝代,包括《愛蓮說》中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凌寒獨自開的紅梅,還有鄭板橋的畫竹等,中國人都特別注重這種以物喻人。當然《詩經》裡面有「賦比興」,比就是比喻,興就是興起。一般說姑娘窈窕淑女,先說花特別漂亮,「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都是從美好的事物來興起。比就是比喻,比德就是用美德來跟人聯繫起來,所以叫香草美人,這樣留下了蓮、松等很多的比喻。後世一般寫的「美人」,不是現代的詞義,古時都是形容內心完美的志士、聖賢。

還有一點就是屈原創造了這種新詩體,就是楚辭,那麼楚辭非常靈活博大。楚辭又影響了漢賦。漢朝的大賦就是由《楚辭》演變出來的,《子虛》《上林》是大賦的奠基者司馬相如的名篇。晉代左思寫的《三都賦》引出一個成語「洛陽紙貴」,唐初王勃因「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聞名天下。屈原創造楚辭這種新詩體,表達他心中無限的美好,非常的容易,所以他用香草美人傳統創造了新詩體。

屈原有他獨特的語言。剛才咱們讀了一些《離騷》,他裡面有很多神話故事,氣勢非常恢弘。中國過去古代有非常多的神話,很多都失傳了,但是因為屈原的文學作品,保留了許多,這都是非常大的功績,留下的那些神話都是非常美好的。這就是屈原的偉大,也就是屈原的影響,當然文學作品又影響了他的人格,他的精神感召力量非常好的傳達給後人。

屈原的至善至美咱們就講到這兒了。咱們再回來講端午節。 

聖賢美志

正道端陽天地廣,美志屈平日月光。

九死不悔勸君民,十惡毒世新蓮香。

第二十七集、端午節的風俗和特點 解粽節與賽龍舟

端午節,屈原投江以後老百姓都來划船找他,大家不願意他的身體受到魚蝦傷害,所以就趕緊打撈他的屍體。因為底下有那種蛟龍,所以就往裡面倒江米,還有這些雞蛋什麼的,希望蛟龍吃這個,不要傷害屈大夫的屍體。

有一個老人拿一壇雄黃酒,倒在江裡面,要把蛟龍藥暈了。大家撈了半天也沒有撈到屈原,一會兒那個蛟龍因為被雄黃酒藥暈了,就翻上來了,大家就把它拉上來,一看它的嘴角還有屈大夫的衣襟,大家都特別恨它,這樣就把它的龍筋抽出來了。龍筋抽出來給小孩纏在手腕上、脖子上,這就是現在纏五彩絲線習俗的由來。後世,大家紀念屈原的時候都有龍舟比賽,因為救他著急,打著鼓要嚇唬蛟龍,免得這些魚蝦傷著屈原,還要往江裡倒吃的、倒酒,敲鑼打鼓,都是為了保護屈原。

但是為甚麼後來變成粽子呢?開始並不是扔粽子,開始扔的是江米。後來在漢朝的時候,曾經屈原白天顯聖了,他跟大家說,你們倒那些食物都被那些魚蝦吃了,他說要給他吃,就得用什麼樣的葉子包成那個粽子的樣子,用五彩線繫上,這些魚蝦都害怕,它們見到就跑了。原來那樣祭祀屈原,他還沒吃著,等於都讓那些魚蝦吃了。漢朝有這個歷史記載的,屈原白天顯聖的,就告訴大家包粽子,這樣就開始包粽子。開始把竹筒用粽葉給封上,用彩繩給繫上。

到後來出現角黍,就像牛角似的。南方包粽子用竹葉,尤其用新鮮的竹葉,煮出來的粽子有清香,幹了的竹葉就沒有那種清香味了。北方沒有竹子,所以就用蘆葦的葦葉,因為葦葉比較窄,所以一般就用兩三個疊起來。後來端午節就吃粽子、雞蛋,端午還有立蛋的風俗,現在台灣等地還有這個風俗。我們也可以在家裡比賽,就是立雞蛋,看誰立的多。

剛才說有解粽節,大家都吃完粽子,比誰的粽葉長,是一個有意思的遊戲。這不就是一種福氣嗎?親朋好友吃粽子的同時可以玩遊戲,比比誰的粽葉長,這不是很好玩嗎?

還有剛才說那個就是拴五彩線,給孩子手腕上、脖子上拴,還有香包。端午節,也叫龍舟節。龍舟為甚麼受歡迎呢?因為是夏天,夏天其實大家運動運動才好。但是運動,你要街上跑還熱,水上就涼快,大家在水上賽龍舟,又涼快,又運動了,旁邊人在水邊上看看這個划船比賽也涼快。所以夏天跟運動也有關係,跟這種清涼有關係。其實夏天剛才說人有火,有瘟氣,所以划船的時候,把這些毒氣、瘟氣就散出去了,夏天的節日習俗有的跟運動有關係。

第二十八集、有艾不殺的故事

咱們再說一下菖蒲節,菖蒲和艾草。先講個有艾不殺的故事。唐末黃巢起義,要滅鄧州全城。大家都逃命,黃巢巡視時發現一個大嫂抱著大的孩子、領著小的孩子,很奇怪,一問大的是別人的孩子,黃巢被大嫂感動了,她把別人的孩子當做自己的孩子那麼珍惜,這樣考慮別人,完全為別人著想的精神,連黃巢這樣殺人不眨眼的人都感動了,所以對她說:你們家插上艾草,就不殺你們家了。

沒想到這位大嫂還更善良,告訴全城每家都插了艾草,這樣一個殺人不眨眼的人都遵守承諾,只要插艾草的人家就不殺。河南鄧州全都插上了,怎麼辦?黃巢帶著隊伍就撤了。大家想想黃巢這樣一個人,說話還要算數,讓人感慨。端午節我們也要講有艾不殺,其實是有愛不殺。真正有愛心的人,自有天佑。很多預言說現在要大淘汰,淘汰誰?不是淘汰那些心中沒愛的惡人嗎?

這就又說到惡日和惡月,咱們從毒的角度來說,就是夏天萬物都容易增長,那些蚊蟲蛇蠍也容易長。那麼怎麼辦?所以就有香包,一個艾草和菖蒲本身有香氣,所以插艾草、菖蒲。還有一個菖蒲像劍一樣,菖蒲的外形像劍,所以那些邪的東西也怕這個。因為菖蒲像劍一樣,他們當做劍。艾草,咱們知道針灸,針是拿針扎,治病。這個灸字底下有個火,就是拿艾草揉成小團,艾球,往那個穴位那兒按著,塞穴位那兒點燃,這叫灸,說針灸針灸,實際上拿艾草,叫艾灸,用艾草揉成小團,把它擱在穴位上一點火,一燒,這叫灸,針和灸是兩個事,不是一個事,灸,就是艾灸。所以端午節要插艾草和菖蒲,驅毒驅邪。

還有一個就是戴香包,剛才說什麼是瘟疫,因為它是瘟疫,所以這些香草本身就有祛病、祛瘟疫的作用。有人提起零三年薩斯病的時候,什麼瘟疫流行?薩斯、手足口,今天人們不重視那些預防。薩斯的時候,蘿蔔都值多少多少錢一斤了,還有的買醋熬,板藍根也值錢了,買了那麼多,斷檔了。有人提議,中國古代注重這個,一人發個香包就會好,香包裝上那些香草,那些東西本身就衛護人的正氣,有驅邪的作用。今天就是人心不正,人心不正的時候就容易染瘟疫,就是沒有內賊引不來外鬼。我們一起讀一首詩:

有「愛」不殺

暴凶臨鄧州,滅頂災難救。各人顧自家,快逃莫停留。

大嫂實奇怪,抱大牽小幼。黃巢問其故,舍己留人後。

聞言似有淚,大愛感惡酋。敬愛囑插艾,有艾無須愁。

奔走告全城,家家艾皆有。守信棄城去,大德天必佑。

古為今鏡鑒,信艾切莫丟。心有真善忍,禍消洪福久!

(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