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屈原與《離騷》(6):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正見網2024年06月22日】

第二十一集、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這是化開的一種境界,也就是順其自然。什麼意思?人家都髒,你不會也像小孩和泥似的,你也往身上抹點泥,你也跟大家一塊玩泥不就成了嗎,你也隨波逐流不就完了嗎,你這不是不想跟大家一樣嗎?你非得不一樣,那人家就流放你,人家都喝醉了,你不也來點酒糟吃,你也喝點酒,那不就成了嗎?

深思,你想的那麼遠,想的那麼廣大,高舉,你行為舉止那麼高潔,那麼高尚,你顯示人家的低下,你不是自己找倒霉嗎?「自令放為?」深思高舉,又一個成語,原來其實我們很少說這個詞,深思高舉,那不就是看得深嗎?想的遠嗎?想的深嗎?高舉,言行舉止都那麼高潔,都那麼端正。說你太清高,幹嗎那麼清高呢?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大家知道一個人剛剛洗完澡能拿起帽子來就戴嗎?不得彈彈帽子,看看有沒有灰塵,抖抖衣服再穿。所以叫「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剛洗完澡,那衣服不得抖摟抖摟,有沒有土。所以叫「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為什麼?你要從煤礦裡出來,你不一定彈彈那帽子,但是剛洗完了那麼乾淨,可別有一點土沾上了,所以彈彈帽子,抖抖衣服。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這個汶汶是玷污的意思。我怎麼能夠用我這麼高潔,這麼清爽的身體,這麼幹淨的身體,讓那些髒東西給我沾上了呢。「寧赴湘流」,我寧願投入湘江之中,「葬於江魚之腹中」,讓魚吃了我的肉體。「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怎麼能夠以我這樣潔白的身體,潔白的心靈,而被世俗所污染、玷污。那麼魚只能吃我的肉體,我美好的心靈也不讓世俗給我玷污了。

其實多少人今天追求的不是肉慾、物慾嗎?追求物質嗎?屈原的想法不是很清楚嗎,物質的身體承載的是精神的生命,從天上來的,不是精神的生命嗎?那麼我為什麼為了這個骯髒的身體,來污染我那麼完美的心靈呢?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漁父劃著名船走了,他唱的這首詩就是中國文學史上非常著名的《滄浪歌》。

第二十二集、《滄浪歌》、《楚狂接輿歌》與屈原絕筆《惜往日》

我們接著說《滄浪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意思就是說滄浪水清的時候,我就拿它洗我的帽子,滄浪水髒、混,我就不拿它洗我帽子了,我拿它洗洗腳就得了,他說的是這個,這是一個隱世高人,他說的是一種境界。社會都亂了,自己獨善其身。

春秋時期楚國狂人接輿曾勸周遊列國而疲憊不堪的孔子。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

這首詩是非常著名的《楚狂接輿歌》,孔子不是十四年周遊列國嗎?他當時極力向各國君主和大臣推行仁義思想,可當時那些執政者都是滿腦子利益、享受的小人,根本聽不進去。道德都敗壞到這種程度了,人家都是那麼像貓頭鷹似的爭肉,你一個鳳凰來了,人家不害怕你呀,人家都怕你。「鳳兮鳳兮!何德之衰」。最後「已而,已而」,得了吧,算了吧,你一個鳳凰,你跟貓頭鷹一起,貓頭鷹都以為你要搶它的肉呢,他和前面《滄浪歌》道理是一樣的。

這就是屈原,大家想想屈原那樣一個世道裡面,其實我再分析一步,《離騷》前面還有一段,別人對他說,換成今天的話就是:你幹嘛非得一棵樹上弔死?咱們今天的人想,你不會到秦國去,秦國能稱霸天下,你說秦國需不需要屈原?德才兼備的人哪不需要,他能不能到秦國當官,他上秦國當官肯定秦國要他,你想是不是這個道理,哪不需要這樣忠誠的人。但是他肯定不能上秦國去,為什麼?秦國是與楚國爭霸的敵國,他能去嗎?就為了活著而活著嗎?他到哪兒去?他不是用他的死還在警醒那些楚國的貴族嗎?

實際上屈原絕筆詩是《惜往日》,屈原用他的死還在呼喚,我能像介子推一樣割肉給你們,我能像介子推一樣燒死了來警醒國君。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

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遊。

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

那麼屈原跳河也是警醒,介子推是燒死的,屈原是跳河的,一水一火,那不都是警醒國君,警醒世人嗎?楚王沒有接受他這種死諫,用生命,咱們就說流淚泣血,用血來諫,人家用命來諫,你還不能聽,那麼等待的是什麼呢?那不就是亡國嗎?那不就是困境嗎?那不就是悲慘的未來嗎?

楚國人不能聽屈原的,不代表屈原不對,所以歷史上不斷有人尊敬屈原,只有那些不聽的人,都會陷於困境、絕境、悲慘的境地,那些人才悲慘、可憐。這麼講了以後,我想大家就能明白屈原為什麼投江自殺了,這個問題就清楚了。假如人家外國人問起來,大家也能說清楚。我們連《離騷》和屈原一起來講,還包括《滄浪歌》與《惜往日》,只有這樣才能把這個問題說清楚。 

第二十三集、屈原的影響 賈誼、司馬遷、李白、杜甫與陸游

我們再說屈原的影響吧,主要是人格精神和詩歌藝術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他人格的魅力,屈原的偉大人格影響非常深遠。就是他那種堅持真理,追求真理,特立獨行,在逆境中,在最險惡、邪惡的環境中堅持真理。他這種堅持真理的精神得到大家的認同,也影響著後代很多很多人。因為中國有句話叫「自古英雄出磨難」,大家知道漢朝的賈誼也是很有才的,才高,人家就妒嫉,給他貶到長沙,他就做了《吊屈原賦》,實際上他從屈原的身上吸取了精神力量。

司馬遷「一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司馬遷各方面都做得特別好,希望皇上能重用他,但是卻因為正直,而被宮刑了。大家知道宮刑是非常屈辱的,那麼他怎麼辦?他就從屈原放逐乃著《離騷》中吸取了力量,屈原在放逐中寫了那麼光耀千古的偉大作品,那些對生命,那些對宇宙的思索,他從這上面感受到力量,所以司馬遷就忍受住這種宮刑的屈辱,寫出了同樣偉大的作品《史記》。司馬遷不就是在學習嗎?所以屈原的傳,司馬遷寫的特別好,因為他們聖賢的心是相通的,都是顧不得自己的什麼屈辱、什麼得失,都是為了這個世界的美好,為了真理來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南宋詩人陸游,大家知道南宋的陸游報國無門,身老家中。大家都聽過《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那麼大歲數了,還希望王師北定中原呢,所以他寫了《離騷》,詩中說「離騷未盡靈均恨,志士千秋淚滿裳。」那些偉大的人,憂國憂民的人淚滿衣裳,他是替國家擔憂,所以陸游流的眼淚也是像屈原一樣,所有這些都體現了屈原這種人格的魅力,這種精神的感召力量。

詩聖杜甫不是就經常哭嗎?所以杜甫也是非常尊崇屈原的,他有一個「竊攀屈宋宜方駕,莫與齊梁作後塵。」齊梁那種虛靡的風氣,說一個女人頭上的簪子,多麼多麼美那樣,沒有精神的力量,為藝術而藝術。所以他暗暗地把屈原作為自己的追求的標準,願意跟屈原一起來追求真理,來憂國憂民。

有人就不喜歡杜甫,為什麼?說他哭哭啼啼。杜甫哭什麼呢?兒子都死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當他茅屋被風颳破的時候,自己沒地兒住的時候,他卻想的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自己沒房子住,想的是天下寒士全部能夠有地方住。這種聖賢的心都是相通的,他不就是「哀民生之多艱」嗎?

當然那些聖賢沒地住的時候,有德的人沒法活了,老百姓就更慘了。李白、杜甫是中國詩歌的兩個高峰,雙峰聳立。所以屈原既影響詩聖杜甫,同時影響詩仙李白,多了不起。

(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