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01月25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子曰:「君子欲訥(1)於言而敏(2)於行。」(《論語・裡仁第四》 )

【注釋】

(1)訥:遲鈍。這裡指說話要謹慎。
(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語譯】

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研析】

君子說話要謹慎,是因為「覆水難收」,倘若隨心所欲說出口,對於別人而言不但有失尊重,對自己而言,也未作到三思而後言該有的說話態度。但是一旦君子對於決定的事情,便是即知即行,絕不猶豫推託而耽誤了時光。這一緩一急之間,正是體現君子有為有守的處世原則。

【延伸思考】

1、常聽人家說:「禍從口出」,那麼我們該如何說話才能免於禍事?(參考答案:真誠、三思而後言、不搶話、不說謊、不違背良知等)
2、對於學校老師說的知識或處世道理,你如何在生活中實踐?是把握時機親身實踐?還是依然我行我素?(建議可以和學生討論學習的真義:是將學問在生活中實踐而非只是紙上談兵。)

【相關資料】

成語故事:言必有中

閔損,字子騫,是春秋時代魯國人。

閔子騫的母親早逝,父親娶了後母后,又生了兩個孩子。後母偏袒自己的孩子,虐待子騫,不讓他吃飽,冬天給他穿蘆花棉襖。偶然被他父親發現了,要趕後母走,子騫跪在父親面前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後母從此視子騫為己出。

魯國要該建庫房,來征取子騫的意見,他說:「原來的庫房不是很好嗎?為什麼要勞民傷財去改建呢?(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孔子評價他說:「閔子騫平時不說話,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言必有中」 指一說話就能說到實質上。(出自《論語》)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