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7年05月12日】
*正見網2007年5月7日登載「神韻--賀新唐人電視台全球華人新年晚會巡迴演出成功」:
原文:「神造神州多神韻,重道尚德護慧根。三教同傳守良知,一脈相承感天恩。亂黨興妖紅禍烈,大法除邪洪福臨。仙舞佛樂真洗禮,迷眾驚醒望天門。」第三句尾「良知」改為「佛性」,涵蓋面廣,也更準確,同時聲韻更協調。第七句中「佛樂」改為「聖樂」,含義更寬泛。此詩起句不俗,「神」接踵而來但不使人覺得多,把「神韻」的源頭擺出來,又增加了氣勢。第二句中「慧根」本是佛家用語,多指人對佛法信悟的潛力。但不知道這層意義的讀者如果理解為「智慧的根源」,也是可以的。這個詞選用得很好。末句「迷眾驚醒望天門」十分形像生動,比喻貼切而內涵深刻。
*正見網2007年5月7日登載「詠瓷」:
原詩共七節,每節四句。第三節第二句「窯變千姿幻化驚」改為「窯出千姿變化驚」,「千姿」出於「窯」但非窯所「變」。第六節第三句「塵污沾染易清洗」,改「易清洗」為「一洗淨 」。第四句「裝點生輝扮靚庭」,作者是說「打扮」,但單用「扮」便容易理解為「裝扮、扮演」了,改為「飾」比較妥貼。第七節首句「東方文化環球蓋」,改「環球蓋」為「領寰宇」,通順易懂。第四句「鮮花馥郁曳瓷瓶」,作者可能想說「搖曳」,但單用「曳」字就不是那個意思了,改「曳」為「滿」。繼五月三日作者寫了「頌玉」後,現在又寫「詠瓷」,同樣寫得比較好。對韻腳的駕馭更顯得遊刃有餘。第五節後兩句「高溫千度熊熊焰,煅就一爐美精靈」,「美精靈」一語十分傳神。
*正見網2007年5月7日登載「晨煉曲」:
原文:「朦朧破曉,天籟飄響。蛙聲呱呱;蛐蛐咕咕;百鳥嘰喳唱。淺唱低吟,清脆高亢。大法徒晨煉,三更燈火五更起,神采飛揚。好一首奇妙交響曲,天音合天籟,餘音繞樑。」第二句「天籟飄響」之「飄」欠妥。詩中所寫各種聲音給人感覺不同,鳥聲隨風傳來有「飄」的感覺,但「蛙聲」一旦在耳,便比較有力。改「飄」為「爭」,把各種聲音人格化,更顯得生氣勃勃。「百鳥嘰喳唱」改為「喳喳唱」,因為前兩句都用疊聲形聲詞,第三句只要有可能,也應該如法炮製,形成排比效果。全詩的整個構思很不錯,句式、節奏也都過得去。如果把「隔兩句押一韻」的地方換成「隔一句押兩韻」(全詩只須增加三個韻腳),效果肯定會大有改進,作者不妨自己當作練習試一下。
另外,原詩沒有標點,審稿中發現加標點後效果好得多,因此就加了標點。加標點的問題,我們一直沒有規定,希望在不影響作品效果的前提下,儘可能給作者更多的自由。經過長期的觀察和審稿中的實驗,發現大體上有這樣的規律:凡是句子整齊、押韻規整(即雙行押韻、單行不押)的古體詩,不用標點的影響很小。這種詩即使用標點,多數都只須用句號和逗號。但使用長短句的詩,特別是模仿詞、曲的詩,由於句式不整齊、韻腳不規整,標點的種類更多,加標點往往效果更好。不加標點時,讀起來不是那樣條理清楚,甚至可能把同一意群的句子拆散,有時還容易產生歧義。當韻腳不響亮時,有標點往往能增強韻感。由於這些原因,我們鼓勵寫長短句的作者們儘可能使用標點,因為這樣肯定可以使讀者更容易理解你的作品。幫助讀者理解你的作品,等於幫助你的作品被讀者理解。況且修煉人處處為別人著想,多為讀者著想,總是好事。
*正見網2007年5月7日登載「平惡」:
原文:「陰霾未雨天已晴,處處花香伴鳥鳴。我亦如經一夜雨,奔忙連日把惡平。」第一句中「未雨」改「欲雨」,有其意而未逞。「奔忙連日」是實寫,「把惡平」就該是在這個空間滅的了。恐非作者本意。滅惡是用心念。因此從心、意的角度來說這個事就合理得多。改「亦」為「心」,改「奔忙連日」為「朗朗清明」,進一步描述心態。這樣比較合符修煉的實際。原詩題目「奔忙」,改為「平惡」。
原稿另有小詩一首。「春意浩:深麥已成壟,路楊葉堆青。欣欣春意浩,快馬救眾生。」把「春意」和「浩」搭配,不太明白作者想表達的意思。前兩句是寫景,但只有「麥」和「楊」樹,內涵未免太少。景語即情語,但這裡看不出作者明顯的情緒來。第三句用了「欣欣」算是彌補,但因「春意浩」內涵不具體而有些含混。總的說來,它們和後面的「快馬救眾生」沒有明顯的聯繫。
*正見網2007年5月8日登載「再來蓮溪」:
原文:「久不到蓮溪/蓮溪處處柳依依/春去春來/多少世/同是雲中天上客/一入凡塵全是迷// 久不到蓮溪/蓮溪之水何其急/勸君莫問/我是誰/大法真相請傳看/萬古機緣在今夕」。此詩未加修改。全詩韻腳選的韻母是「依」(i) ,這個韻母的「韻感」很淡,可能隨著聲母的變化而變化,如「低」和「詩、痴」感覺上就不如「低」和「眯、飢」相近。如果加上平、仄不同,韻感就可能更弱。本詩裡的「溪、依」和「世」就屬這種情況。本詩以長短句形式來寫,但第三、四兩句用4-3讀,實際上等於七言句的分行,聽起來仍然是七言句的效果,加之「世」字韻感弱,就使後面兩個七言句顯得重墜。
此詩來稿後面附有「與正見同修切磋」的一個問題,由於其普遍性和重要性,我們將作一簡單的討論。但因篇幅問題,我們把這個討論作為單獨的一期來登載。
*正見網2007年5月8日登載「詩二首:春明 願心」:
「春明:綠意山巒滿目晴,河水已共草青青。風雨七載轉瞬過,一春更比一春明。」第一句中「綠意」不妥:作者是在寫景,「山巒」是真正的綠,不是感覺的綠,不宜把外景和內境在同一個寫景句中混起來,那樣會使圖象破碎不全。改「意」為「遍」。此詩寫得很好。前兩句寫景,雖然山、水、草都是綠色,但「滿目晴」明、日光朗朗,一派生機勃勃的景像,就使人不覺得顏色單調了。「河水已共草青青」是古詩中常用句法和思維方法,互相映襯而得到加強,而且有和諧感,其中「共」字是關鍵。第三句「轉」得流利,第四句「結」得有意味,句式也選用得好。全詩沒有一句情語,卻情緒飽滿、令人振奮。作者以往有些詩歌(如前面5月7日登載「平惡」條下的「春意浩」),在寫景與抒意兩方面產生脫離,這首詩為甚麼沒有呢?因為結句是以「春」作比喻來抒意,自然就與前面兩句寫春景的句子緊扣不離了。
「願心: 長憶故鄉河邊/藍天綠岸銀灘/願心與水清澈/甘冽遍沁人間」。這是一首六言詩,為了與前詩一致,登載時加了標點。第三句「願心與水清澈」是用比喻,顯然用明喻更好,改「與」為「如」。第四句中「遍沁」不必,而且有些繞口,不如直說「沁遍」。這首詩也寫得很好,寫法與上一首頗相似,不再細評。第二句簡潔、明快,畫面和聲韻都很美。結尾以景抒情,有感人的力量。
*正見網2007年5月8日登載「大唐」:
原文:「展卷覽史金華耀/聖王天朝詠太宗/文昌武德千秋名/ 外平內定萬代功// 路不拾遺民尚德/夜不閉戶世傳頌/五胡俯臣尊可汗/百夷歸服文明豐// 神技巧藝斧巨作/華詩絕畫翩然成/四海天工煉精粹/十方神韻鑄圓容// 富國宣德政民安/神州法光震宇穹/盛朝天威立正道/巍然傳世大唐風」。原詩共四節,每節四行。第三句末「千秋名」不但尾聲有些不諧,而且重名不如重實,改為「千秋史」。「五胡俯臣尊可汗」一句之「俯臣」,作者要說的意思大概是「臣服」。「百夷歸服文明豐」之「歸服」,本來也含有「歸順」之意,但為了強調版圖上的合併、國家的統一,改作「歸順」。第三節的四句詩,文字和內涵都比其它三節差一些,而且失韻,因此刪去反而比修改的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