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08月31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子曰:「中人(1)以上,可以語(2)上(3)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論語・雍也第六》)

【語譯】

(1) 中人:資質或道德水平中等的人,類似「中士」。《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2) 語:音「育」,告訴。
(3) 上:較高的學問或道理。

【語譯】

孔子說:「具有中等資質或道德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較高的學問或道理;而具有中等資質或道德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訴他較高的學問或道理。」

【研析】

心性高低不同的人對於善惡、好壞、智愚、是非、美醜等,判斷標準不一,常引發不必要的比較、爭論、誤解等。以「中人」為例,應以什麼標準來界定呢?諸子百家,各有所長,互有所短,但是別忘了,千古以來,世人在迷中的一切作為,是有一個不變不動的道德標準在衡量著的,如果以這個道德標準來衡量一切,那一切也就簡單了,少了比較、爭論和誤解。因此,以心性高低或道德水平來判定一個人的修養比較適當。然而當今社會人心,不一定重視道德修養,甚至認為越「尖滑」越好,越不容易吃虧,越不容易被欺負,越聰明,因為衡量標準都反了。

人的心性、道德修養的高低,不只是包括悟性,還有在明白道理之後在生活中實踐,言行表現的結果在證實著自己理解的道理,越做越好,修正自己的心性,昇華上去。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忍受不少痛苦,守住心性,捨棄了一些執著和慾望,自己也具有了一些方面的德行。從循序漸進、教不躐等、因材施教等教學原則來看,中人以上他的心性和衡量標準不會偏離正道太遠,較高的學問和道理,他不難接受;中人以下他的心性和衡量標準已經偏離正道太遠了,衡量標準可能都反了,聽到較高的學問和道理,他容易起反感、爭論和誤解,甚至反面理解,這也不符合循序漸進、教不躐等、因材施教等教學原則。想想看:要讓心性低的人,一下子明白很高的理,並且去提高心性,忍受很大的痛苦,捨棄很多執著和慾望,這不是太強人所難了嗎?正是所謂「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明智的人不會不知這道理的。

【延伸思考】

1、「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有時我們一番好意勸說、幫忙,人家不一定賞識、領情,其實這也常發生,甚至我們自己也常辜負人家的好意,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呢?回想一下自己生活中的待人接物,舉例經驗談。

2、有時我們會看到有些文藝創作,曲高和寡,不夠大眾化;有的人道德修養很高,孤芳自賞,歸隱山林。如果我們想為更多人做點好事,服務別人,這樣做合適嗎?服務對像如果是大眾,我們的表現形式是不是要最大限度符合社會大眾能接受的形式呢?這和「表裡如一」的原則有沒有矛盾?為什麼呢?

【歷史故事】

「神童」孔融的故事

孔融(公元153-208年)東漢末文學家。字文舉,魯國人,孔子的二十世孫。曾任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又任少府、大中大夫等職。性寬容好士,賓客如雲,所作散文,鋒利簡潔,多譏嘲之辭,後因觸怒曹操被殺。能詩,為「建安七子」之一。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這是舊時為學童開蒙的基礎教材《三字經》中的一段話,這裡所說的四歲讓梨的孩童就是東漢末年的大名士孔融。孔融少時成名,稱之「幼有異才」。又據《融家傳》記載,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他四歲時,每次兄弟們一起食梨,哥哥們都拿大的,他卻總是揀小的。家中大人問他緣故,他回答說:「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為此,他受到孔氏宗族的誇讚。

十歲那一年,孔融隨父親來到首都洛陽,當時河南尹李膺名聲極大,「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但是他「不妄接賓客」,不是當世名人和親戚都不獲接見。而孔融還是個孩子,卻偏要見見李膺,他對李府守門者說:「我是李君府家親戚,請通報。」李膺請他進來後問他道:「您與我是什麼親戚呢?」孔融答道:「當然。先君孔子與君先人老子有師友關係,所以我與君是世代通家之好啊!」在座的人聽了無不驚嘆他小小年紀如此聰慧,太中大夫陳煒後到,別人告訴了他剛才的話,陳煒說:「小時候聰明伶俐,長大未必出色。」孔融接口道:「想必你小時候一定聰明伶俐了!」陳煒十分尷尬。

虎父無犬子,孔融被逮捕時,朝廷內外人人惶恐不安,深怕也被誅連。但是孔融的兩個兒子,卻是仍舊玩著遊戲,一點也不慌張害怕,孔融對來使說:「希望只加罪於我,保全兩小兒的性命。」孔融兒子從容不迫地答道:「大人您難道見過打翻了的鳥窩下面, 還有完整的鳥卵嗎?」這就是著名的「覆巢之下,豈有完卵?」這句話的出處。

為什麼有這種無師自通的「神童」呢? 其實人真正的思想和超常智慧是來源於人的元神,而元神有年齡,有生生世世的輪迴和記憶。孔融和兒子「幼有異才」, 其元神非幼兒也。

(資料來源:《世說新語》)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3/6/26/22258.html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