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7年08月13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原文】
子欲居九夷(1)。或曰:「陋(2),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論語・子罕第九》)
【注釋】
(1)九夷:中國古代對於東方少數民族的通稱。
(2)陋:文化閉塞落後不開化。
【語譯】
孔子想要搬到東方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說:「那裡非常落後閉塞,不開化,怎麼能住呢?」孔子說:「有君子去住,又怎麼會閉塞落後呢?
【研析】
環境開化與否容易影響人居住的意願。但是對於聖人或君子而言,他堅定的信念或智慧是不會被環境所左右的,相反地,他會以自身的修為及能力去改變所處的環境。甚至帶動環境往良性的、美善的方向去發展。中唐詩人劉禹錫於《陋室銘》中曾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又云:「斯是陋室,維吾德馨。」是以孔子的回答也正體現君子的高貴慈悲的精神:不畏蠻荒之境,樂將文化知識傳播到這些被人遺忘的地方,教化當地人們,這正是君子「兼善天下」積極有為的精神。
【延伸思考】
1、如果換成你,你願意到類似九夷的地方居住嗎?為甚麼?
2、想想看,有哪些人曾經或正在履行孔子的精神,深入落後偏遠之地擔任志工或親善大使等任務?
【相關資料】
魯哀公對孔子說:「我今天有些空閒,讓我跟您談談我的心情吧。」
孔子容色為之一變,避開席位說:「君主不可以向下臣談論心情,這樣就會君主不象君主了。還是讓我們談一下怎麼治理國家吧。」
魯哀公說:「很好,那就請先生講講吧。」
孔子說道:「在治理國家方面,虞舜可以說是榜樣了。他憑藉高尚的道德承襲了堯的王位,他制定禮規,發散聖德,北方邊遠的少數民族都前來歸順。南方的交趾接受安撫,從東到西,日月出入的廣大範圍內,沒有人不聽從他的號令。」
孔子接著說:「那時人民心明眼亮,都能闡明虞舜的德教,使之通達於四方,四方之外的肅慎、北發、渠搜、氐、羌競相歸順。虞舜之後大禹繼起,他根據天意行事,修明道德,發揮才幹,人民都能闡發他的德教,使之通達於四方,四方之外的那些地方又都競相歸順。」
「大禹去世後,傳了十七代便是夏桀。桀不遵循先王聖明的教化,沉醉酒色,政治悖亂,大肆興修宮室、建築高台,害瘧人民。民眾憂愁的快逃走了。於是商湯繼起,他不忍心看見天下的人民遭受殺戮,便接受天命做了天子。他繼承了大禹的德政並續修虞舜的事業,輔助上天,終於又使人民喜悅,四方之夷前來歸附。」
魯哀公神色凝重的說:「先生教給我的這些為政之道簡直太偉大了!但是先生所列舉的這些聖王的德教,很難做到啊。」
孔子說:「沒有什麼困難的,善於管理政事的人,要使在近處的老百姓感到喜悅;對待遠方的人,要親近他們,使他們前來投奔。如果能夠做到這些的話,也就夠了。」
中華傳統文化雖然也劃分華夏和夷狄,但是並不是從民族上進行劃分,而是以文化上的先進與否進行的劃分。這樣劃分的目地不是要將他們視為異族之後而拋棄,或者是用武力來征服,而是要用修文德的方法使他們自己前來歸附,從而使他們在文化上也得到進步。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6/11/14/40923p.html
【課後作業】
試討論歷史上還有哪些明君也能以德政感化四方夷狄競相歸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