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7年08月08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原文】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泰伯第八》)
【語譯】
孔子說:「求學就好像來不及追趕不上那樣,學到了又怕把它忘掉。」
【研析】
本章主旨是勸學,探討的是學習的態度。孔子自我學習的態度是「學而不厭」,他同時也這樣要求他的學生。倘若學生學習能抱著「打破沙鍋問到底」,及「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的精神,在穩定的溫故知新的學習態度之下,學習的路上一定能減少許多坎坷,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延伸思考】
1、在生活的經驗中,你可曾對什麼事情有過「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的精神?
2、學習一件新事物或知識,你用什麼態度面對?
【相關資料】
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謙虛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文公」的稱號。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生前的為人配得上那樣的諡號。有一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很多,憑什麼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非常聰明,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謙虛的請教,一點都不因此而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並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於明白了。
「不恥下問」形容人謙虛好學。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4/4/22/26819p.html
【課後作業】
在學校遇到學習有困難的時候,你如何尋求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