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08月23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第九》)

【語譯】

孔子說:「有智慧的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研析】

在儒家傳統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個範疇。《禮記・中庸》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孔子說「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具備這三德,成為真正的君子,進而達到成為聖人的目標。

孔子明白指出:智的最高修為是不惑;仁的最高修為是不憂;勇的最高修為是不懼。雖然成為聖人是極高的境界,不易達到,但是仍可透過修行達成。因為,當一個人要是真正明白做人的真正目的時,他便會因為生活中的自我要求而心性提高、破迷生智慧、進而坦然面對人生的喜樂,不庸人自擾,也能鍛鍊出大無畏的真勇氣去面對遭遇的困頓與考驗。

【延伸思考】

1、以現階段學生身分而言,如何在生活中落實「智」、「仁」、「勇」?

2、若要代言「智」、「仁」、「勇」,你認為誰是最佳人選?請說明原因。(古今中外皆可)

【相關資料】

葉公論勇

《左傳・哀公十六年》記載:「率義之為勇」,大意是遵循道義叫做勇敢。

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楚國的兩位大臣子西和葉公在是否任用太子(在鄭國避難時被殺害)的兒子勝時發生了爭執。子西認為勝好結交俠士,有諾必行,可以讓他守衛邊疆。葉公認為勝的講信用和勇敢是不顧道義的,並不是真正的勇敢,反對重用他。

此外,葉公講了一番「符合仁愛叫做信用,遵循道義叫做勇敢」的大道理,試圖說服子西。結果子西還是不聽葉公的勸導,對勝委以重任。後來勝發動政變,殺了子西一家。最後葉公平定了這場叛亂,勝兵敗後逃到山上,自縊而亡。

【課後作業】

葉公的觀點和這個歷史故事說明,說明「勇」要以什麼為基礎,否則就會為私利而作亂?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