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殷有三仁焉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2月07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微子(1)去之,箕子(2)為之奴,比干(3)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論語・微子第十八》)

【注釋】

(1)微子:紂王的同母兄長,見紂王無道,勸他不聽,遂離開紂王。
(2)箕子:箕,音「基」。紂王的叔父。他屢勸紂王不聽被囚,便披髮裝瘋,被降為奴隸。
(3)比干:紂王的叔父,屢次苦諫,激怒紂王而被剖腹而死。

【語譯】

紂王無道,微子便離開了他,箕子做了他的奴隸,比干勸諫被殺死了。孔子說:「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研析】

面對紂王的暴虐無道,微子離開了殷紂,箕子裝瘋做了奴隸,比干強諫而被紂王殺死。「三仁」的選擇雖然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不協同邪惡,不助紂為虐。孔子認為他們三人是古代的忠臣,雖然他們死了,可是為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留下了千秋萬代的楷模。在孔子看來,他們都符合「仁」,是成仁取義的人,因而感慨的說:「殷有三仁焉。」

【延伸思考】

1、「三仁」的選擇各不相同,你最欣賞哪一位?為什麼
2、你還能舉古今中外相關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嗎?

【相關資料】

殷之三仁的故事

《論語•微子》篇中記載孔子的話:「殷有三仁焉」。這「三仁」是指微子、箕子和比干。

微子是殷商末代皇帝紂王同父異母的哥哥。紂王繼承了帝位後,荒淫無道,微子幾次勸諫,紂王都不聽。

大臣祖伊見西伯姬昌深得民心,擔心不久禍患就會降到殷商,於是提醒紂王保持警惕。而紂王卻不在乎的說:「我生於世上,不是享有天命嗎?姬昌能把我怎麼樣!」 微子聽到紂王這樣講,心想他已無可救藥,便想以死殉國。但離開京師又開始猶豫。於是,他就去請教少師、太師。在敘述了對殷商現狀的憂慮後,微子問道:「我是離開國家遠行好呢,還是留下來維護國家,使之免於滅亡?」

太師答道:「上天降下大災,要滅我殷國。王上竟然上不畏天,下不聽長輩之言。殷國的民眾也褻瀆對天神地碉的祭祀。如果你死,國家能得大治,那才死而無憾;如果你死了,國家仍舊難逃滅亡的命運,那還不如離國出去。」微子認為言之有理,便離國而去。

箕子也是紂王同父異母的哥哥。紂王開始用象牙筷子時,箕子便覺的苗頭不妙,嘆道:「他用象牙筷子,其後一定會要玉杯;接著必然想得到遠方的奇珍異寶。華美車馬的講究、舒適宮室的追求就要從此開始了,國家從此就要走向滅亡。」

後來,紂王果然沉湎於酒色之中,箕子多次勸說他也不聽。有人勸箕子道:「你可以出走啊!」箕子說:「身為臣子,諫而不聽即出走,那是彰顯王上的過失,我不忍心這麼做。」於是,他就披頭散髮裝起瘋來。紂王見了毫不動心,把他當奴隸一樣囚禁起來。

王子比干也是紂王的親戚。他見微子出走,箕子裝瘋,便嘆道:「君主有了過失,為臣不勸諫,是不忠;怕死不說話,是不勇。君主有過失,為臣就應勸諫;他不採納,為臣就以死明志,這才是最忠誠的表現啊。」然後,他就去直言勸諫紂王,紂王大怒道:「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孔竅,真是這樣嗎?」於是就殺死了比干,並且開膛取心,看個究竟。

周武王伐紂滅殷後,對微子、箕子、比干「三仁」非常尊重,並沒有因為他們是紂王的親戚而加以株連。武王派人整修了比乾的墳墓,藉以表彰他的忠肝義膽;恢復了微子原來的身份和地位,以便讓人們記住殷商還有這樣一位忠臣;把箕子從紂王的牢獄中釋放出來,又登門拜訪,求教治國之道,並且封箕子於朝鮮,不以臣子相待。

節錄自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7/1/10/41730.html

【課後作業】

周武王伐紂滅殷後,對微子、箕子、比干「三仁」的做法為何?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