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日知其所亡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2月22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1),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論語 ・ 子張第十九》)

【注釋】

(1)亡:無也,謂己之所未有。

【語譯】

子夏說:「每天學到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識,每月溫習一下我所學會的,不把它忘記,這樣就可以稱得上好學了。」

【研析】

孔子於論語首篇《學而》之第一章便開宗明義的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可見,孔子相當重視作學問的累積功夫。透過認真記憶,不斷鞏固,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再接受新的知識,這樣累積起來的學問是厚實的,這對我們今天的知識分子或學生也有相當的借鑑作用。

【延伸思考】

1、面對學習,你有做到溫故知新嗎?
2、面臨較難的科目,有沒有想過在學習態度上如何突破?

【相關資料】

牧豕聽經
一鬥

後漢時琅邪有個叫承宮的,是個孤兒,從8歲給人放牧豬羊。鄉裡人徐子盛給幾百個學生講授《春秋經》。一次承宮放牧經過,在那兒休息時聽見《春秋經》,於是請求留下,為學生們拾柴。雖然過了幾年艱苦的生活,但承宮都勤學不倦。

後來天下大亂,承宮和妻子到了蒙陰山,努力耕種。莊稼快熟時,有人來說那地是他的,承宮也不和他計較,把地讓給他就離開了。

永平年間,承宮被朝廷封作博士,最後還作到了侍中祭酒,他的名聲一直傳揚到了北方遙遠的匈奴。

「牧豕聽經」 一面放豬,一面聽講。比喻求學努力。

(出自《後漢書•承宮傳》)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4/11/6/29822.html)

【課後作業】

對照故事中孤兒的勤學態度,請找出自己在學習上還可以努力的空間。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