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回顧:1303年和1695年中國山西的地震

周同 編輯


【正見網2009年04月21日】

1303年中國山西省洪洞地震

山西省汾河流域是一個多地震的區域,是華北地震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汾河流域在歷史上是一個文化經濟發達地區,一些重大的地震當地各城鄉都有詳略不一的文字記錄。1303年9月17日北京時間傍晚8點左右(元朝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日戌時),晉南廣大城鄉忽然大風驟起,聲如巨雷,山搖地動,山崩滑坡,地裂渠陷,村堡移徙,城陷屋圮,這就是歷史上記載較為詳細的洪洞趙城附近的8級大地震。破壞區北到太原、忻定,南達運城及河南、陝西等省的部分地區。山西、陝西、河南三省有51個府州縣的志書記載了這次地震的破壞情況。破壞面積沿汾河流域分布,南北長500公裡,東西寬250公裡,極震區烈度達11度。

這次地震的破壞和傷亡極為慘重。霍縣、趙城、洪洞一帶南北長44公裡、東西寬18公裡的範圍房屋幾乎全部倒塌,官署民舍、廟宇塔樓無一倖免者。趙城縣郇堡發生大規模地滑,地滑範圍從東北的郇堡橋、韓家莊至西南的營田、北郇堡一線,地滑體長約1600米,寬1400米,滑體上的村落隨滑體遷徙好幾公裡,滑動體並摧毀許多村堡、水渠、道路。地滑體附近及其以南的馬頭村一帶還同時發生泥石流和河岸坍陷。災難席捲趙城以北的霍縣、靈石、介休、孝義、平遙、汾陽、祁縣、徐溝和南部的臨汾、浮山、襄汾、曲沃等地,官民房舍均蕩然無存,地裂城陷到處可見。在其外圍,北至忻縣、定襄,南到河南沁陽,東至長治、左權,西到大寧、陝西朝邑,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整個震區幾無完屋,即便是牆厚地基好、柱粗梁多、抗震性能好的寺觀、廟宇、官署、儒學等大型古建築亦被毀1400多座。但位於臨汾盆地與運城盆地之間峨眉台地上的萬榮、稷山、臨猗三縣卻遭破壞輕微,特別是建築在峨眉台地頂端的"風伯雨師廟"完好無損,除建築本身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外,還與台地的地基性質良好密不可分。該台地構造不太發育,其上覆蓋著幾十米至百米以上的第四系黃土,潛水面深達百米以下,地震時不出現砂土液化、地基失效等現象,使建築物免遭震動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響,因此災情相對輕微。

關於這次地震的死亡人數,吉縣《大帝廟碑》所記"河東地震,壓傷者二十餘萬人,屋之存者什之三、四"。萬曆《臨汾縣誌》記"於時死者二十餘萬人,禍甚慘毒"。《元史.地理志》記載,當時太原路轄二十餘府州縣,包括今太原市、晉中、忻州和呂梁地區的大部,人口為155321人,平陽路轄五十餘府州縣,包括今臨汾、運城、晉東南地區的大部和晉中地區部分,人口為270121人。兩路合計共有人口 425441 人,這次地震的死亡人數約占人口總數的50%, 極震區各縣高達70%。孝義縣賈家莊元墓磚壁上的題記稱"倒盡房屋,土平,人民均死無人埋葬"。由於災情慘重,元成宗鐵穆耳發鈔九萬六千五百錠,遣使賑濟,伊免差稅,開放山場河泊,聽民采捕,以渡災年。大震後餘震數年不止,加之連續三年天旱無收,人民饑寒交迫,流離失所。這次地震災情如此嚴重,除因地震震級很大之外,地震發生在晚8時左右,人們多在室內,房屋倒塌必然形成巨難、臨汾兩個盆地內,地基失效加重了建築物的震害,該區域建築質量(特別是土牆房和士窯洞)很差,極不抗震,加上震前無有感地震,人們毫無警覺和提防,震後各家都失去自救能力,當時又無救災力量赴現場,遇難者難以得救,因而形成了奇異的災害。

1695年中國山西省臨汾地震

山西省汾河流域的臨汾盆地中1303年在洪洞附近曾發生過一次8級大地震,造成極其嚴重的災難。392年後的1695年幾乎在原地又發生一次8級地震,由 於上一次大地震時間久遠,人們早已淡忘,因而再次形成奇災大難。有文字記載以來,我國共有17次8級大地震的記錄,其中14次發生在大陸區內,稱為板內 (大陸板塊內部的)地震,它們之間的距離在240~900公裡之間,唯有臨汾盆地內的1303和1695年的兩次8級地震,震中的距離僅相距40公裡,震源體基本是重合的,這在我國大陸地區是罕見的,類似的震例在世界各地也極其稀少。

1695年5月18日傍晚8點前後(清朝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日戌時),臨汾盆地內發生8級大地震,史稱「平陽地震」或稱「平陽,潞安大地震」。地震時有 聲如雷,地動山搖,城倒屋塌,加之烈火燒天,黑水涌地,使平陽府治臨汾城頓時浸沒在滾滾煙塵之中。地震波及範圍,北到山西右玉,南達湖北谷城,西至甘肅平 涼,東抵山東滕縣,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山東、湖北,甘肅、江蘇等省均受到震動,其中有125個府州縣記載了這次地震的破壞情況。

當時的平陽府治臨汾城地處臨汾盆地中心,人口稠密,經濟文化發達,官署林立,民房櫛比。據記載,地震時「有聲如雷,城垣、衙署、廟宇、民居盡行倒塌,壓死 人民數萬。各州縣一時俱震,臨汾、襄汾、洪洞、浮山尤甚。」「平陽(即臨汾城)東關城樓廟宇不留間,壓死人民無數,」臨汾城東、南十幾公裡範圍內,從一般民房到比較堅固的廟宇,均遭到毀滅性破壞。臨汾城東的堡頭村,村莊四周溝壁大規模崩塌,居民不得不遷至村西另建房舍,逐有東、西堡頭村之稱。襄汾縣「黑 水涌地」,「城垣、學校、公署、民居傾覆殆盡,死者不可勝記。浮山縣『壞房舍十之五,」「百姓困苦數十年」。洪洞-地裂湧水,衙署、廟宇、民居半為倒塌,壓死人民甚眾,」護城沙堤亦遭破壞。臨汾,襄陵一帶烈度達到十度強。從北部的平遙到南部的聞喜,從西部的石樓、隰縣到東南部河南的獲嘉,長300多公 裡、寬200公裡的範圍內,建築都遭受嚴重破壞。

這次地震的次生災害十分嚴重。據清康熙年間《歷年記(續記)》記載:「山西平陽府洪洞等三縣於四月初六、七、八三日大雨地震,房屋倒塌,壓死多人。既而地 中出火,燒死人畜、樹木、房屋、什物無數。隨之水發,淹死人畜又無數……。地皆沉陷……。查報只存活六萬口有零。又雲系火龍作祟,地陷山崩。如此災異,古今罕見。」地震以後,臨汾一帶「城廓房舍存無二三,居人死傷十有七八。更可慘者,斯時之烈火燒天,黑水涌地,厥後之夏田騰煙,秋陌浮蛙。傷殘餘生,何克堪此了」地震本身震動已十分猛烈,人們巳無法抗拒,再加上烈火和大水,真是陷災區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其痛苦不堪言狀。大水當是來自暴雨、山洪和河流堵塞、堤岸潰決,大火來自何因,無詳細記載,但這次大地震伴隨如此嚴重的火災和水患,在古今地震史上尚屬首次記錄。

這次地震還使汾河兩岸的灌溉系統遭到嚴重破壞。臨汾通利渠是長達50公裡的大型灌溉渠道,「地震將渠塌斷」,「合渠民田昔成旱埠」。洪洞縣利澤渠,在趙城衛店村西,引導汾水灌溉洪洞、臨汾兩縣農田,其規模與通利渠相當,地震時也完全坍毀,嚴重地影響了當地農業生產,乃至整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這次地震造成的傷亡十分慘重。臨汾城『壓死男女二萬有奇,有閣門盡斃不留一人者」。襄陵縣「共壓死男女七千有奇」。據嘉慶二十年(1815年)刑部侍郎那 彥寶在勘驗平陸地震的奏報中稱:「檢查平陽地震原卷,當時受災共二十八州縣,內受災較重十四剛縣,統計壓斃民人五萬二千六百餘名」。從震源力學和統計學的分析來看,一次大地震之後,近期內在原地重複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極小,隨著時間的推移,未來的大地震會越來越靠近原發震地區。因此臨汾盆地1303年8級大地震之後的 392年,1695年再次發生8級地震,並非偶然。
 

資料來源:

《1303年中國山西省洪洞地震》
《1695年中國山西省臨汾地震》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