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61):寧仇欒暴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7月22日】

寧(ㄋ一ㄥ?)。(ní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嬴姓,以諡號為姓。根據《姓纂》和《急就篇》記載,「寧氏與秦同姓,秦襄公曾孫諡寧公,支庶因以為姓。」春秋時期,秦國國君-秦襄公有位曾孫去世後,諡號為寧,於是後代子孫有些便以諡號為姓。

2、出自於姬姓,以邑名為姓。周朝時,衛國有位公族叫衛成公,衛武公將他的兒子姬季?(音偉),封於寧邑(今河南省修武縣)。他的子孫便以封地名為姓。根據《元和姓纂》四十六記載,「寧,衛康叔之後,至武公生季?,食采於寧,弟頃叔生跪,跪孫速生武子俞,俞生殖,殖生悼子喜,九世卿族。」又再根據《潛夫論》引《世本》雲,「寧氏出自衛武公子季?,食采於寧,因以為氏。」再根據《姓氏考略》記載,「寧,衛康叔之後,至武公生季?,食采於寧,以邑為氏。

註:望出齊郡,又與寧字通用。漢寧成,史記作寧城。」

3、出自於滿族複姓所改。清滿族有寧佳氏、寧古塔氏,入關後有從漢姓習俗,改單姓為寧氏。

【郡望】

據《姓纂》記載:「衛康叔之後,至衛成公生季?,食采於寧,以邑為氏。」望出齊郡。

齊郡:西漢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今在山東省淄博市。

【堂號】

寧姓的主要堂號有 「齊郡堂」、「達孝堂」、「篤親堂」、「成德堂」等。

【歷史人物】

寧戚

寧戚生卒年不詳,春秋萊棠邑(今青島平度)人,一說是衛國(今河南境內)人,早年懷經世濟民之才而不得志。齊桓公二十八年(西元前685)拜為大夫。後長期任齊國大司田,為齊桓公主要輔佐者之一。

據《東周列國志》載,周?王二年(公元680年)春,齊國攻打宋國,齊桓公先派管仲率一部分軍隊出發。一天,軍隊到?山(山東臨淄附近),管仲見一放牛青年沖他疾擊牛角高歌,氣質非凡,即派侍從把他召來,管仲問其姓名,答曰:「衛國百姓,姓寧名戚」。管仲叩其所學,寧戚對答如流。管仲嘆道:「豪傑辱於民途,不遇薦引,何以自顯?我國國君大部隊在後,不過幾日到此,我寫封信你去拜見國君,必當重用。」

數日後,齊桓公大軍到此,寧戚又唱起《寧成歌》。齊桓公聽聞此歌甚感驚奇,派人將寧戚叫至跟前,問其姓名後,桓公說:「寡人率領諸侯征戰天下,百姓安居樂業,草木沾春,舜日堯天不過如此,你說不逢堯舜,又說『長夜不旦』,你是放牛的為何要諷刺朝政?」

寧戚據理爭辯,有些言辭冒犯齊桓公。桓公大怒,命令斬首。寧戚面不改色,仰天嘆道:「桀殺龍逢,紂殺比干,今寧戚為第三個!」這時身邊大臣隰朋上奏 說:「此人見勢不屈,見威不惕,非尋常放牛的。」

桓公轉念一想,怒氣頓消,對寧戚說:「寡人聊以試子,子誠佳士」。這時,寧戚從懷裡拿出管仲的親筆信,桓公閱後說 :「既有管仲的書信,為何不早呈上?」寧戚說:「賢君擇人為佐,賢臣亦擇主而輔,君如惡直好諛,以怒氣加臣,臣寧死也不自薦。」

桓公聽後非常高興,即拜寧戚為大夫,與管仲同參國政。寧戚不負厚望,屢建戰功。後又長期任大司田(農官)。他管理農事,獎勵墾種,薄取租賦,使齊國很快富強起來。並著有《相牛經》一卷。他仕途四十餘年,對齊桓公完成「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起了輔助作用。

仇(ㄑ一ㄡ? )。(qiú)

【歷史來源】

1、出自於九姓。源出殷末三公之一的九吾氏。夏代時期,九吾氏為諸侯,商代立國號九,商末,紂王殺九侯。之後族人逃避居住各地,所以不少人加入人字為仇姓。

2、為春秋時宋國大夫仇牧之後。根據《元和姓纂》記載,仇牧為在蒙澤(今河南省商丘東北)被殺的宋緡公報仇而討伐宋萬。宋萬在自家宅門外與仇牧展開一場惡鬥,之後仇牧被宋萬摔死。於是仇牧的後代便以他的名字仇為姓。此支仇氏望出南陽郡(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

3、出自於侯姓所改。根據《魏書》資料記載,南北朝後魏時,有中山人侯洛齊,本來是侯姓,後來成為仇氏的養子,所以又改為仇姓。在太武帝時,他以平涼州功高,拜為內都大官,之後後代漸漸成為望族,成為中原仇姓一支。此支仇氏望族居平陽郡(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郡望】

1、南陽郡:秦代始置。漢承秦制,仍設南陽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郡治宛,下轄三十六縣。東漢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而呈現出經濟、文化大都會的面貌。

2、平陽郡:三國時魏分河東郡置治所在平陽,相當於今天的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

註:據《郡望百家姓》與《姓氏考略》都有記載:仇氏望出南陽郡,戰國時秦置郡。在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

【堂號】

1、方正堂、德化堂:兩堂號均源自東漢仇覽為蒲亭長,用德來感化人。亭民陳元的母親告兒子不孝,仇覽親自跑到陳家教育陳元,終使陳元變成孝子。朝廷征仇覽做方正。

2、仇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南陽堂」、「行素堂」、「至樂堂」等。

【歷史人物】

仇覽

仇覽,字季智,又名仇香,東漢陳留郡考城(今民權縣北關集南)人。少年讀書時淳樸沉默,不為人所知。40歲時,縣徵召小吏,選為蒲亭亭長。

他當蒲亭長時,村中有一人叫陳元,獨自與母親同住。一日,這位母親來見仇覽,控告她的兒子陳元不孝,仇覽卻很驚訝的說:「我不久前才經過你們家,看到陳元把房子整理得很整齊,田地也能按時耕耘,想必是個勤奮的人,我覺得他不會是惡人,一定是因為沒有人教育他!你守寡又辛苦的撫養他,現在年老了,正是要依靠兒子,何必為一時的爭吵憤怒,而陷你的兒子為不孝之人呢?」

陳元的母親聽了,感動得淚流滿面羞慚而去。不久,仇覽親自到陳元家,與其母子一起吃飯,告訴陳元如何行孝,並說明孝感動天得福報,以及不孝的過失。陳元後來竟然成為一個孝子。

仇覽當亭長後,勸勉農民發展生產,制訂村規民約,協調村民家庭關係,家閒時組織農家子弟到學堂讀書,幫助村人辦理婚喪事,賑濟救助貧窮、孤寡之人,以道德教化百姓,一年內鄉裡風氣大變。為考城縣令王渙看重,提拔仇覽任主簿,並薦舉他進了太學。

當時的太學生多為各方名士,不少人利用學習的機會結交名流,網羅特殊關係。仇覽對此很反感,常獨守一室。同鄉符融勸他也去結朋交友,不要只知道讀書。仇覽正色說:「天子修設太學,難道是讓人在這裡遊玩閒談嗎?」說完拱手而去。

仇覽學完歸裡,州、郡請他去做官,均以生病為由推辭。雖然家居,仍按照禮制嚴格要求約束自已。後征為方正,生病而終。

欒(ㄌㄨㄢ?)。(luán)

【歷史來源】

1、源自於姬姓。春秋時,晉靖侯之孫賓,食采於欒邑〈今河北欒縣〉,世稱欒賓。所以世代子孫便以祖先之字-欒為姓。

2、源自於姜姓。在春秋時期,齊惠公之子-公子堅,字子欒,於是子孫便以祖上之字-欒為姓氏。

【郡望】

西河郡:古代所指不一。春秋衛西境沿黃河,稱西河,即今濬縣、滑縣等地。

【歷史人物】

欒布

欒布(西元?-前145年),西漢梁(今河南省商丘市)人。

欒布是一位報恩重義的志士,他本是梁國人,被漢軍俘虜,梁王彭越請求劉邦將他釋放,以欒布為梁國大夫,出使齊國。

彭越隨後被漢高祖劉邦以謀反罪誅戮三族,梟首在洛陽城門,下詔曰:「有敢收屍或去看視者,一律逮捕。」

欒布從齊國回來,向城門上彭越的頭顱稟報出使經過,並不畏殺身之禍而為彭越收屍埋葬,痛哭流涕。劉邦知道後,將欒布綁赴刑場。臨刑前欒布慷慨陳詞,視死如歸,劉邦為之感動,親自替欒布鬆綁,並拜為都尉,後來又封為俞侯。

暴(ㄅㄠ?)。(bào)

【歷史來源】

出自於姬姓,以國名為氏。從歷史文獻上考證,我國有人以暴為姓,大約是在3500年前的殷朝時期。根據《風俗通》記載,當時殷朝天子的名下有許多割據一方的諸侯,其中有一位暴辛公,根據考證,他是姓暴的始祖。這在《尚友錄》上也有清楚的記載。望族位於魏郡(今河南省臨漳西南一帶)。東周時,有王族大夫辛被封在暴邑(今河南省鄭州北),建立暴國。因為他的爵位是公爵,所以又稱作暴辛公。春秋時暴國併入鄭國,於是國民便以原國名為姓。

【郡望】

1、魏郡:漢高帝時置郡。相當於現在河北省魏縣、河南省濬縣、山東省冠縣之間地區。

2、河東郡:秦時置郡。治所在安邑縣(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相當於現在山西省境內黃河以東地區。
  
【堂號】

1、耿介堂:源自明朝時暴昭為大理司務、刑部右侍郎,歷任左都御史、刑部尚書。為官耿直,是非清,原則明,有高尚的氣節。

2、定陽堂:源自北齊時有暴顯被封為定陽王。

【歷史人物】

暴昭

暴昭(?-1402)明山西潞州(今長治)人,一說平陽(今臨汾)人。洪武中年,由國子生授大理寺司務,歷北平布政司參政、都察院左都御史等,洪武三十年 (1397年),擢刑部右侍郎,耿介有峻節,布衣麻履,以清儉知名。同年,奉旨編《大明律誥》。次年進刑部尚書。

建文初,充任燕京採訪使,偵知燕王朱棣欲起兵謀反的消息,密報建文帝,請預先做好準備。燕王反,「靖難」兵起,以刑部尚書掌平燕布政司於真定,與鐵鉉等悉心籌劃,密謀殲燕之計。後因平安諸軍事敗,被召還京師。燕軍攻破金川門,出逃,被執。

暴昭被抓,堅貞不屈,在刑場上他激烈陳詞,義形於色。朱棣命人「先去其齒,次斷手足」,暴昭「罵聲猶不絕,至斷頸而死」。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