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9年10月28日】
春秋時期,群雄爭霸。晉國的國君晉靈公年幼時即位,長大後,所作所為有失為君之道。例如:對民眾橫徵暴斂,將所得錢財用來雕刻、美化自己的宮牆;在高台上用彈弓射擊行人,觀看他們倉卒之間躲避子彈的窘狀,以此取樂;他的廚子因為烹煮熊掌,煮得不合他的口味,他一怒之下竟然把廚子殺了,並且讓其妻子在早朝時用畚箕運走屍體,以免朝臣見到。可巧的是卻被趙盾(即趙宣子)與士會兩人看到露於畚箕之外的上肢,所以此事就曝光了。
雖然趙盾、士會盡力輔佐,可靈公依然昏庸無道,殘暴荒淫。作為相國的趙盾,一心想要靈公恢復以往的霸業,多次勸靈公為晉國著想。晉靈公卻派大力士鋤?(音除尼)前去刺殺趙盾。當這位大力士大清早來到趙府時,看到趙盾早已起床,穿戴得非常整齊的在家裡閉目打盹,等候上朝時間。
這位大力士認為趙盾盛服假寐,事君不忘恭敬,是位忠臣,不願干違背良心的事情,於是就一頭撞死在槐樹下自殺身亡。可他的死仍然無法讓晉靈公醒悟,又派人邀請趙盾來飲酒,暗地裡安排兵士埋伏在四周,讓他們見機行事,準備殺死趙盾。
這個事被趙盾的衛士提彌明發現後,保護趙盾安全脫離險境。趙盾和他的兒子趙朔被迫逃往國外,在逃跑的途中正巧遇見晉靈公的姐夫趙穿。趙穿聽後非常生氣,他前去找晉靈公評理,然而晉靈公不但不聽,反而對趙穿惡言相向。萬般無奈之下,趙穿只好命令衛士一擁而上殺死了晉靈公,趙盾聽到這件事後,折返晉國,把晉靈公的兒子擁立為王,這就是晉成公。
趙盾照舊登上相位,他想知道史官對這件事的評價,於是就把太史令董狐找來,詢問他有關情況。董狐把大事記錄給趙盾,讓他親自去看。趙盾看到上面寫著『秋七月,趙盾弒其君』,並且得知這件事在朝廷上已經做了公布。
趙盾質問董狐道:「誰都知道,先君不是我殺的,你們這些史官怎麼讓我承擔罪名呢?」董狐回答道:「你身居相位,曾經逃亡而沒有走出國境,回來後又不懲辦兇手。這不是你的責任,又是誰的責任呢?」
趙盾聽後嘆息說:「《詩經》有云:『嗚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我因懷戀與不捨晉國之故,所以沒及時逃離國境而招來此等後果,詩中所言正與此事相符啊!」孔子評論這件事時說,董狐沒有錯,他是一位好史官,據法直書而不加隱諱;趙盾也沒有錯,他是一位賢明的大臣,為了法度而蒙受惡語,如果趙盾逃跑出了國境,就可以免除弒君之名了。(事據《左傳・宣公二年》)
太史令也稱太史,官職名,傳夏代末已有此職。西周、春秋時太史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祭祀等,為朝廷大臣。
秦漢設太史令,職位漸低。魏晉以後修史的任務劃歸著作郎,太史僅掌管推算曆法。隋改稱太史監,唐改稱太史局,肅宗時又改為司天台,五代亦同。宋代有太史局、司天監、天文院等名稱。遼稱司天監,金稱司天台。元代改稱為太史院,與司天監並立,但推步測算之事都歸太史院,司天監僅餘空名。明、清兩代,均稱欽天監;至於修史之事則歸於翰林院,所以對翰林亦有「太史」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