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文 拾珠璣】廬山草堂記 (白居易)

幸紫


【正見網2011年03月25日】

【白話試譯】

廬山的秀麗是奇特的,在全國的山中數第一。山北面的峰叫香爐峰;峰北面的寺叫遺愛寺;在峰和寺的中間,那一段的風景美妙絕頂,又在廬山中數第一。元和十一年秋天,太原人白樂天一看見便喜歡它,猶如遠行的客人經過自己家鄉一般,戀戀不捨,難以離開;於是便對著峰靠著寺,建築一座草堂。

次年春天,草堂建成。共計三開間,兩根大樑柱,兩個屋室,四面窗戶;大小好壞,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和能力做標準。開了一扇向北的門戶,為的是可以吹進陰涼的風,防備盛夏的暑氣。砌高南向的房檐,為的是可以接納陽光,提防隆冬的寒冷。木料,只是斫削算數,不加紅漆。牆壁,只用泥塗一下,不再粉刷。砌階用石,糊窗用紙;其它如竹子做簾,麻布做帳,也都和這建築物差不多,相互搭配而已。廳堂裡面,備有四張木榻,兩塊素屏,一張漆琴,儒道佛三家的書籍各兩三卷。

樂天既然來到這裡做了主人,抬頭看看山,低頭聽聽泉,身旁、四周接觸的都是竹、樹、雲、石,一天到晚,忙著看都應接不暇。一會兒總是被景物引誘得神氣跟隨而去,感到體外舒適,內心平和。住了一夜,身體寧貼;再住一夜,心地安恬;到第三夜時,簡直自由自在進入化境,連自己都莫名其妙起來。

我曾自己問自己,這是什麼緣故?答覆說:這間居室,前面有塊平地,占地十方丈;中間有座平台,大小占平地一半;台南有片方池,面積大平台一倍。圍繞池塘的多半是山竹、野花;池塘裡長著白蓮花、白色魚。再往南,就到達石澗。澗的兩邊長著古松和老杉,直徑有十個人圍抱那麼粗,那高度不知有幾百尺哪,長枝高聳入雲,低椏下拂潭水;像豎起來的旗幟,似張開了的傘花,又像龍蛇遊走一般。松樹下面長著許多灌木和藤蘿,葉莖相互交結像編織品似的,遮蔽了日月,那光線都透不到地面。縱然是炎炎夏季,卻只感覺像是八九月時的氣候一般。下面鋪著白石,做為出入的道路。堂的北面五步之遙,聳起層層的山崖,重重的石塊,有的像人工鑲嵌似的鏤空透亮,有的如蟻穴土堆樣的凸起,雜樹異草,覆蓋其上,綠色的陰影密層層的,紅色的果實肥嘟嘟的,根本不知其名,可一年四季顏色依然。又有飛濺的泉水,把本山種植出的茶葉拿來,就用這泉水烹煮沖泡,無聊好事的人們見了,趨之若鶩,盡可消磨一整天。堂的東面有瀑布,水面高懸三尺,泠泠瀉落階旁,流入石渠,晨昏觀賞,就如一條白淨的絲織品,夜深聽響,更像環佩琴築的聲音。堂的西面靠在北邊山崖的石腳,把剖開的竹子懸空架著,接引崖上的泉水過來,那情景,就如分支的血脈,就像懸掛的線條似的,從屋檐流到台階下,累累水點像串著的珍珠,細微水氣如四散的雨露,滴滴淅瀝、飄飄洒洒的隨風遠去。那四周耳聞目見足跡可以到達的地方,春天有錦繡谷的花,夏季有石門澗的雲,秋日有虎溪的月,冬時有爐峰的雪。隨著天氣的陰晴而明暗不同,依照時間的早晚而吞吐各異;千變萬化,迥異形狀,沒法記全,難述詳實,所以只能說在廬山中是數第一的。唉!一般人有幢漂亮房子,華貴床蓆,在那裡面起居享受,尚不免要流露驕傲的神色;如今我做了這座草堂的主人,景物呈現到面前,啟發著我的智慧,這些景物又都分門別類表現出異彩,又哪能不身心舒坦而情緒和樂,體魄寧貼而心地安恬呢?從前慧永、慧遠、宗炳、雷次宗等十八人,同進這山,大家都寧願老死在這裡不肯回去;這事算來已經離我千把年了,但我推想他們的心理,大概就是因為這樣的緣故吧!

況且我自己回憶一下,從小到老,無論住的普通房子,或是豪華公館,縱使只住一兩天,也老愛堆點泥土起個台,聚些碎石弄座山,引導小水掘片池,那喜歡山水而至成為毛病癖好的程度,竟然如此。一朝走了逆境,來江州郡幫忙工作,郡守以特別客氣的態度待我,廬山以非常靈勝的風景等我,這是天給我機會,地給我住所,終於滿足了我的癖好,還再要求什麼呢?只是仍不免為一個閒散職位所羈絆,殘餘的累贅還沒卸盡;時往,時來,還沒能夠安心住下。等到我將來弟妹婚嫁完畢,司馬年秩屆滿,出處行止,能夠自由自決,便必定左手領著妻兒,右手抱著琴書,終老在這裡,成就我平生的志願。清泉白石,都實實在在地聽見我這些話了。

我於三月二十七日,搬進新堂居住。四月九日,和河南元集虛、范陽張允中、南陽張深之,東西二林寺的湊、朗、滿、晦、堅等長老一共二十二位客人,備了齋飯和茶果舉行落成禮。因而做了這篇《草堂記》。

【原文】

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戀戀不能去;因面峰腋(依傍著)寺,作為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三間兩柱,二室四牖;廣袤(東西距離的長度叫“廣”,南北距離的長度稱“袤”)豐殺(面積增損之謂),一稱心力。洞(開闢)北戶(單片曰戶,雙片曰門),來陰風,防徂暑(盛暑)也。敞(高張)南甍(屋檐),納陽日,虞(慮)祁寒(大寒)也。木,斫而已,不加丹(塗上紅色)。牆,圬而已,不加白。墄階(一蹬一蹬的台階)用石,冪窗(糊窗)用紙;竹簾紵幃(夏布帳子),率稱是焉。堂中設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張,儒道佛書,各兩三卷。

樂天既來為主,仰觀山,俯聽泉,傍睨(斜視)竹樹雲石,自辰(上午7-9時)及酉(下午5-7時),應接不暇。俄而物誘(外物引誘)氣隨(精神跟著去),外適內和。一宿體寧,再宿心恬,三宿後頹然(自放貌)嗒然(自失貌),不知其然而然。

自問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輪(度量名,南北曰輪)廣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環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蓮、白魚。又南抵石澗。夾澗有古松、老杉,大僅十人圍,高不知幾百尺,修柯(長枝)戛(打擊)雲,低枝拂潭,如幢(旌旗一類的東西)豎,如蓋(傘)張,如龍蛇走。松下多灌叢(叢生的灌木),蘿蔦(均為寄生植物),葉蔓駢織(互相交結),承翳(蒙蓋、遮蔽)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風氣,如八九月時。下鋪白石,為出入道。堂北五步,據層崖、積石,嵌空(玲瓏空透)垤塊(像蟻穴的土堆一般凸起),雜木異草,蓋覆其上,綠陰蒙蒙(茂密),朱實離離(分披四垂的樣子),不識其名,四時一色。又有飛泉,植茗就以烹燀(燃、炊),好事者見,可以永日。堂東有瀑布,水懸三尺,瀉階隅,落石渠,昏曉如練(潔白的絲織品)色,夜中如環佩琴築聲。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脈分線懸(血脈分支,細線懸空),自檐注砌(階),累累如貫珠,霏(水氣)微如雨露,滴瀝飄灑,隨風遠去。其四旁耳目杖履可及者,春有錦繡谷花,夏有石門澗雲,秋有虎溪月,冬有爐峰雪。陰晴顯晦,昏旦含吐,千變萬狀,不可殫(盡)紀,覶縷(委婉詳言,極力刻畫的意思)而言,故云甲廬山者。噫!凡人豐一屋、華一簀(牀席),而起居其間,尚不免有驕矜之態,今我為是物主,物至致知(能開人智慧),各以類至,又安得不外適內和,體寧心恬哉?昔永、遠、宗、雷(皆人名)輩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返;去我千載,我知其心,以是哉!

矧(況)予自思從幼迨老,若白屋(貧賤者的房屋),若朱門(富貴者的住宅),凡所止雖一日二日,輒覆簀(盛土的竹器)土為台,聚拳石為山,環鬥水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蹇剝(易經裡的兩個卦名,這裡指被貶官之事),來佐江郡,郡守以優容撫我,廬山以靈勝待我,是天與我時,地與我所,卒獲所好,又何求焉?尚以冗員(閒散官員)所羈,余累未盡;或往或來,未遑寧處。待余異時弟妹婚嫁畢,司馬歲秩滿,出處行止,得以自遂,則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書,終老於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實聞此言!

時三月二十七日,始居新堂。四月九日,與河南元集虛、范陽張允中、南陽張深之,東西二林(指東林寺與西林寺)長老(年德俱高的和尚)湊、朗、滿、晦、堅等二十有二人,具齋、施茶果以落(落成)之。因為《草堂記》。

【心得體會】

本文選自《白氏長慶集》。廬山,為我國名勝之一,在江西星子縣西北,九江縣南,東濱鄱陽湖,三面臨水,西臨陸地,屬於九宮山脈,海拔一千三百公尺。傳說周時有匡俗其人,曾在此山結廬而居,故叫廬山,亦名匡廬。

此山萬壑千岩,煙雲瀰漫,所以宋蘇軾有“不識廬山真面目”的詩句。山有五老、雙劍、香爐、牯嶺諸秀峰,飛泉瀑布,奇景勝概,目不暇接。尤以牯嶺泉石清幽,盛夏時熱浪不超過華氏75度,為著名避暑勝地。

草堂,乃隱者自稱其所居,如杜甫的浣花草堂是。唐憲宗元和十年(西元815),有惡賊殺死宰相武元衡,作者那時做太子左贊善大夫,因上書“急請捕賊,以雪國恥”,憲宗斥責他並非諫官,不當言事;又遇有心人士藉故中傷,遂貶為江州司馬。

唐時的江州,治今九江縣,距廬山甚近,作者因得常游廬山。他愛香爐峰下風景的幽勝,便建了一座草堂,以為游山憩息的處所。在落成的那一天,他邀了二十幾個朋友,吃了一席素菜,因此寫了這篇文章,作為紀念。

綜觀各國歷史,先民們主要的發展方式,都是以農立國──靠天吃飯,因此養成了朝夕與大自然相處,晝夜依大地脈動運作,如此人人融入自然、享受自然、利用自然,經久成了習慣,日積月累也就符合了上蒼的意旨,而成了天定的法則!於是受天呵護、被神佛庇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日子當然好過呀!無欲無求、自給自足、自在快樂。因此,天賦本性──親近自然,最容易凸顯,此文中的“郡守以優容撫我,廬山以靈勝待我,是天與我時,地與我所,卒獲所好,又何求焉?”這幾句話,讀來也有股喜悅之情油然而生,替白居易高興,羨慕他能在艱難困頓的際遇裡,找到身心最佳的棲息地。

再由這句“清泉白石,實聞此言!”的話,你也就知道,白居易也認為山水勝地均有靈性,是生命的又一體現,所以居此草堂,感激之情溢於言表,由衷的謝天謝地,得這天地靈氣孕育的自然景觀為寓所,當然身心大自在,真不愧是個修煉之人!

我覺得古代修道的人多的原因,是與自然密切接觸而觸發先天之佛性的關係,近代的水泥叢林,將人類與天地隔絕了,斬斷了與天地神靈的溝通管道,阻隔了與天地神靈融通的模式,自以為是的膨脹自己,自以為是的擴大貪慾,於是人類把自己孤立起來了,以為人定勝天,可以隨意破壞自然環境!寫到這兒,終於明白為何最近到處出現“天坑”,那大地的靈氣受壓太久了,不願意要這些並非老天所賜予的東西,那是人無知的產物,所以表現為各國土陷地塌的天災特多。

想想白居易的廬山草堂,完全利用上天所贈的一切現成資源,就地取材,採用天籟、占盡地利:引泉、用石、采竹做簾、斫木為榻……等等,他知道一切都是有生命的,萬事萬物都是老天孕育、地靈護持的,只能善用,不能破壞;只能加以美化,不能蓄意據為己有。

剛查資料,蘇軾的《東坡志林》卷一裡的“修養”篇,記載了這麼一件白居易的事,證明他倆都是立志向道的修煉者,試譯出與讀者分享:樂天作“廬山草堂”,其實也是為了煉丹哪,可剛要煉成時,煉丹的爐鼎卻壞了。過了幾天,任“忠州刺史”的除書(官廳授職的文件)送到。由此乃知,世間事與出世間之事,是互不兩立、無法共存的。我本人存有此志(指修道煉丹)由來已久,但終無所成的原因,也是為了世間瑣事沒完、未盡之故呢,看來今日是真的無法達成啦。《書》曰:“民之所欲,天必從也。”(只要順天意而行,上天會按照民願行事的。)(意思是說:以後還有機會的!)此話誠然可信啊。

【作者】白居易(西元772-846),字樂天,太原人,在鄭州新鄭(今河南)東郭宅出生。進士,穆宗朝仕至中書舍人。外放杭州、蘇州刺史;文宗朝以刑部尚書致仕,退隱洛陽,自號香山居士。他是中唐時期的代表詩人之一,著有《白氏長慶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