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粗敘(二):誰能告訴我們物質到底是什麼呢?

陸章


【正見網2016年02月07日】

三、誰能告訴我們物質到底是什麼呢?

眾所周知近代科學的物質觀發源於古希臘的原子論。

古希臘時代城邦林立,每個城邦各自實行完全不同的城邦管理制度。雅典城邦實行寬鬆的民主政治;城邦兒童從七歲起就由國家撫養接受嚴格軍事訓練的斯巴達城邦則實行國王掌握統治權的君主制;還有一些城邦則是由貴族統治或實行議會制。雅典是當時最強盛發達的城邦國家,雅典當時出現了許多對西方後世影響深遠的學者,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士多德、希羅多德、修昔底德以及狄摩西尼等等。

現在歷史學界通常承認的原子學說最早提出者是古希臘愛奧尼亞學派學者留基伯。據說就是留基伯提出了物質構成的原子學說,他認為原子是物質世界裡最細小而不可分割的物質粒子,原子在當時的詞意也是不可再分割的意思。他認為原子之間存在著虛空,無數原子自古以來就存在於虛空之中,既不能創生,也不能毀滅,它們在無限的虛空裡運動從而構成了萬物。

留基伯的學生德謨克利特在他的學說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完善了原子論,他認為一切物質都由微粒組成的,這種微粒在體積上是無限小的,世界上沒有比它再小的東西了,因而它是不可再分的。無數的原子在無限的空間或虛空中運行。原子是永恆存在的,沒有起源,既不可分,也看不見,相互間只有形狀、排列、位置和大小之區別。

近代科學界的原子論者繼承和發展了古希臘的原子論觀點,認為物質是構成宇宙的永恆磚塊,萬物從物質而生,湮滅後又復歸於物質,物質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物質是世界整個演進過程中絕對唯一的起點和終點。

在哲學界近代唯物論者也欣然接受原子論,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各種各樣的唯物論哲學,他們甚至認為物質及其性質必然獨立於精神而存在,是客觀的實體,物質作為恆定不變的東西是絕對的實體和基質,湊巧的是近代物理學似乎也證實了唯物論對物質的判斷。

十七世紀,牛頓在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的基礎上建立了牛頓力學,後來的物理學家們以此為基礎發展成了經典物理學。讓以疑惑不解的是作為猜測中玫瑰十字會的成員,牛頓的一生中寫作的宗教學著述比自然科學方面的著述更多,但他的宗教著作人們往往都視而不見。

許多文章經常這樣形容牛頓,說他常常領帶不結,襪帶不系好,馬褲紐扣不扣,不修邊幅地走進大學餐廳去吃飯。

牛頓反對用運動定律與萬有引力來將宇宙解釋為一部譬如一座大鐘的純粹的機器,他曾經說:引力解釋了行星的運動,但卻不能解釋是誰讓行星運動起來的。上帝統治萬物,知曉所有做過和能做的事。

萬有引力理論的發明時間據說是在一六六六年。那一年牛頓再次離開了劍橋大學,回到了住在林肯郡的母親身邊。某些無法證實的說法還聲稱他就是在那裡的一座花園中沉思散步時受到一個落地的蘋果啟發而發明了萬有引力。

牛頓還在物理學中全面地引入了數學,他是微積分的發明人之一,牛頓用數學來推算由運動定律中產生出來的運動方程。自他以後物理學界開始用微積分來解決力學問題。牛頓繼承了古希臘的原子論把物質歸結為具有絕對不變屬性的質點的集合。

據說牛頓當初建立質點概念是為了方便計算整體運動的固體,但質點概念在液體、氣體乃至熱現象中的應用也獲得了成功。科學界就開始把所有能夠具有機械運動的物質形態稱之為實物。當時的自然哲學又把實物稱為實體,這樣物理學界和哲學界就在把物質歸結為物體,進而把物質看成實體的過程中形成了現代社會的物質觀。

質量在牛頓力學中有著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牛頓把質量定義為物質多少的量度,因為在規定條件下的任何機械運動過程中,在規定條件下的化學反應中,質量始終如一。

質量從此被看成是物質本身所絕對固有的屬性,被看成物質不滅或實體不變原理的主要依據。

牛頓力學為代表的經典物理學在十九世紀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認為物質是絕對實體的唯物論在二十世紀裡催生了各種各樣的到今天仍然處於統治地位的通行哲學。

由於經典物理學成功還曾經使一些科學家產生了一種讓人驚異的幻覺,那一個傳說中擊中牛頓腦袋的蘋果讓科學界的人們從地上撿到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在這亙古的大地上人類近代科學所建構的物質觀念似乎從此變得無比的堅實,天國卻似乎要從此化作了虛幻。

一些科學家甚至認為世界上能夠有巨大發現的時代已經完結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已經走到頭了,不可能再有什麼新發現了,這種觀點據說曾經在那時的科學界中相當流行。

據說當時有一個很著名物理學家還說:“當然無法絕然肯定物理科學不再會有像過去那麼驚人的奇蹟,但非常可能的是大部分宏偉的基本原理業已確立,而今後的進展僅在於將這些原理嚴格地應用於我們所關注的現象上。在這裡測量科學的重要性就顯示出來了——定量的結果比定性的結果更為可貴。一位卓越的物理學家曾經說過,物理科學未來的真理將在小數點六位數字上求索。”當然了,科學界這種瘋顛的想法並沒有持續太久,就在二十世紀被愛因斯坦打破了。

有些文獻記錄中稱,某一天,愛因斯坦在家裡彈奏鋼琴,間或停下來在紙上寫一些東西,而且還不停的自言自語地說:“我得到一個巧妙的想法,非常美妙的想法。”還說:“這是很困難的,我仍需要進行工作。”然後走上樓回到他的研究室,一直在房間裡呆了兩星期,最後他走下樓來,臉色蒼白,神情稍顯疲倦,他把兩張紙放在桌上說:“這裡就是我的發現!”,那上面寫的據說就是後來廣為人知的相對論。

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開始揭示了質量和能量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相對論證明了質量與速度有關,同一個物體相對於不同的參考系其質量是不同的。愛因斯坦在說明物體的質量與能量之間的相互轉化關係時提出了質能方程: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那麼問題就來了,能量在過去的觀念中並不是實體啊!如果借用中國古代道家的虛與實的關係來理解,能量不是一直被理解為虛的一面的東西嗎?物質不是一直被理解為實的一面的東西嗎?虛可以轉化為實,實又可以轉化為虛,這種理解還是經典的物理學中的認識了嗎?物質到底是什麼呢?科學界又不得不重新面對這個問題,牛頓所建立的物質是絕對不變屬性的質點集合的觀念就不再那麼絕對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