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法中領悟到的中華歷史(四)正邪與相生相剋

少私


【正見網2025年07月21日】

四、正邪與相生相剋--兼論辨證唯物與淺說忍

緒言: 周朝分西周東周至春秋時期。到戰國時周天子名存實亡。從後天八卦看最後應有聖人出世。故西東兩週合為一週為一太極。黑格爾的辨證法講矛盾雙方相生相剋,正反合。但若唯物,必爭鬥不休。離文王之忍辱,孔子之禮讓,相去太遠。文王獄中演八卦的故事也代代流傳。

不仁與仁 紂王與文王

商朝末年,紂王見女媧像美,起淫心題邪詩,招來狐狸精妲己,暴政禍亂朝庭,各種邪路人物聚集,這就是助紂為虐的由來。文王被囚於羑裡,明知兒子被殺做成肉餅也忍辱吃下,推演後天八卦紅黑太極。後終得姜子牙及各路正派人物輔佐。一場正邪大戰由此展開。

不義與義 武王周公與佛歷之始

武王率義軍伐紂,紂王奴隸軍倒戈。終成周朝。但還是封殷之武庚於朝歌,微子於宋。周公攝政時管蔡作亂,周公平之,作周禮。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初八,有異相,夜有五色光氣入貫太微遍於西方作青色。太史說有大聖人出於西方。這就是中國的佛歷之始。前1026加後2025現佛歷3051年。這便是佛經中所說優曇婆羅花三千年一開的由來。

不信與信

西周末年,周幽王不再相信文王所留下的八卦之法,一心寵幸褒姒,烽火戲諸侯,心性降到了極點,真有災難來時再點烽火卻不再有人相信,終被犬戎所殺。而其正宮王子在經歷了各種災難,內外交困中,終於還是維持住了先王之法,讓各諸侯還相信有一個正統周王室,是為周平王。此時出現過幽王之弟周攜王與周平王兩王並列過的局面,似乎在告訴人們一陰一陽謂之道。

無禮與禮

隨著平王東遷,西周結束。據孔子之春秋記載,是時禮崩禮壞,諸侯想做王,臣下想取諸侯位,季氏八俏舞於庭。周天子但有虛名但各諸侯仍尊其為主。各國都想稱霸。勾踐臥薪嘗膽終滅吳。孔子周遊列國推其禮制卻無人以應。只好退而修詩書禮樂易春秋。

霸主與智者

春秋五霸各領風騷。你方唱罷我登場。而真正的智者卻千古流傳。孔子講學,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老子著道德經。此時希臘出了蘇格拉底,印度出了釋迦牟尼。除老子著書外,其餘都由弟子整理。尤其釋教囗耳相傳近五百年方系統整理成書。中間僧人所加所解釋的不少。光小乘部派大的就分成二十幾部派,所持經書各不相同。

人類就存在著相生相剋的理,有善的就有惡的,有真的就有假的,有好的就有壞的,有信的就有不信的,有好人就有壞人。所以,人相信什麼,選擇什麼,至關重要。選擇正的就正,選擇邪的不一意孤行也還有機會。莫唯物,講心,講道,講德。

五、道德篇

老子西出函谷關,紫氣東來,留下道德五千言。上篇為道,下篇為德。又分為道四篇,德四篇。
道四篇為道生萬物;致虛極守靜篤而沒身不殆;大道廢有仁義;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德四篇為講柔講弱知足知止、為道日損以至於無為;和其光同其塵、用其光歸其明;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之三寶;開「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之社會現狀治病方。

六、再淺說忍

緒言: 從戰國到西漢,這500年是一個從亂到治的過程。一亂一治又形成一紅黑太極。此間各種思想紛繁複雜,而韓信之受胯下之辱終勝楚,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印度的釋教也走過了其正法時期。經歷了在各種宗教中傳法,阿育王弘揚,熏迦王朝滅佛,整理出佛經這麼幾個階段。

亂法與真道

戰國時期各國都想滅掉他國。此時各種思想頻出,史稱百家爭鳴。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當時的人們都說自己說的是道,而老子說自己的道才是非常道。而印度釋迦摩尼的法也在各種思想的干擾中傳出,尤其婆羅門教的干擾,由於是口耳相傳沒有經書,再加上一些僧人缺乏正念正行正信,以至印度佛教消失。消失之前,與婆羅門結合演化成了印度教。

秦始皇統一與陳勝吳廣起義

戰國七雄終歸秦。秦始皇統一天下為千古一帝,後四處求仙。到秦二世時趙高指鹿為馬,亂殺無辜。終於引起陳勝吳廣的反抗和各路起義。

楚漢相爭與韓信受胯下之辱

項羽力可舉鼎,卻根本不尊重他人意見包括范增。劉邦其實根本不是項羽的對手。韓信少年時即能受胯下之辱,後封王回去後還給了那個痞子一個小官當。背水一戰絕地逢生連克幾國。當時他選楚則楚勝,選漢則漢勝。但他還是選擇忠於漢,垓下之戰終滅楚。

劉邦與漢武帝

劉邦還真是個市井之人,得了天下後找藉口殺了韓信。文帝極孝,文景之治因為選擇了老子的守柔思想得到極大發展。漢武帝雄才大略,獨尊儒術,信奉的還是一個禮字。

西周東周一治一亂,戰國西漢一亂一治,兩個紅黑太極對稱而出。似乎在告訴我們何為忍。釋迦摩尼講十二因緣與八正道八邪道,那些信了佛教不能斷愛與無明、不能離痴嗔貪的人用這些東西來攻擊大法。其實我們大法在正念問題上講的更深,《苦其心志》中講「圓滿得佛果  吃苦當成樂  勞身不算苦  修心最難過  關關都得闖  處處都是魔  百苦一起降  看其如何活  吃得世上苦 出世是佛陀」。《正神》中講「正念正行  精進不停  除亂法鬼  善待眾生」。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