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8月13日】
孔子一生致力於傳授做人的道理,但其精神取向深受老子的影響,更與道家相契。
師父開示:「三界範圍內有三大界,地上眾生包括人類這層叫『欲界』;在欲界之上是第二界為『色界』;再上一層是第三界為『無色界』。一界比一界高而美好,但都無法與法界與法界之上的眾天國相比。」(《為甚麼會有人類》)
人世間即「欲」的環境。人在其中有慾望,是驅動一切的動力,這本屬正常;但如果能夠超越慾望的束縛就會提高層次,這就是修煉了。
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他教給世人的,是抑制慾望、約束行為的尺度——「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此「道」,不是放縱慾望,而是神傳文化中,神給人指向上行、能修而成的準則。
因此,當我們追求利益時,應以正當的方式去獲得。若某些慾望只能通過不正當手段達成,就應當放下——放下即提升,這就是在修煉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孔子站在人與神的交界:向前一步是神,退後一步是人。他以仁義禮智信,為人確立了做人之基線,使人不至於滑向「欲」的深淵;這也為今天的正法奠定了人間道德的土壤。有了做人標準,人便可依大法的更高標準修己、淨心、昇華,從人中走出,走向神。
孔子畢生弘道,所成就的,是把人穩穩立住在能夠「向上走」的位置上。這並非偶然,而是歷史對大法開傳的鋪墊。真正重要的,是今日的正法修煉。
人來自天上,為得法而來。今日正是放下一切執著、回歸本初之願的時刻。既知世間諸欲最易纏人,我們更當識其根源、明其得失,在取與舍之間守住佛性,不為魔性所控制。如此,方不負此生來之使命,亦不負先賢為我們所鋪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