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頓中孔門弟子所展現的境界差別

大陸大法弟子


【正見網2022年08月20日】

楚昭王聘請孔子到楚國去,孔子去拜見楚昭王,途經陳國和蔡國。陳、蔡兩國的大夫一起謀劃說:「孔子是位聖賢,他所譏諷批評的都切中諸侯的問題,如果被楚國任用,那我們陳國、蔡國就危險了。」於是派兵阻攔孔子。

孔子不能前行,斷糧七天,也無法和外邊取得聯繫,連粗劣的食物也吃不上,跟隨他的人都病倒了。這時孔子更加慷慨激昂地講授學問,用琴瑟伴奏不停地唱歌。他找來子路問道:「《詩經》說:『不是野牛不是虎,卻都來到荒野上。』我的道難道有什麼不對嗎?為什麼到了這個地步啊?」

子路壓著怒氣,不高興地回答說:「君子是不會被什麼東西困擾的。想來老師的仁德還不夠吧,人們還不信任我們;想來老師的智慧還不夠吧,人們不願推行我們的主張。而且我從前就聽老師講過:『做善事的人上天會降福於他,做壞事的人上天會降禍於他。』如今老師您積累德行,心懷仁義,推行您的主張已經很長時間了,怎麼處境如此困窮呢?」

孔子說:「由啊,你還不懂得啊!我來告訴你。你以為仁德的人就一定被人相信?那麼伯夷、叔齊就不會被餓死在首陽山上;你以為有智慧的人一定會被任用?那麼王子比干就不會被剖心;你以為忠心的人必定會有好報?那麼關龍逢就不會被殺;你以為忠言勸諫一定會被採納?那麼伍子胥就不會被迫自殺。遇不遇到賢明的君主,是時運的事;賢還是不賢,是才能的事。君子學識淵博、深謀遠慮而時運不濟的人多了,何只是我孔丘呢!

況且芝蘭生長在深林之中,不因為無人欣賞而不芳香;君子修養身心培養道德,不因為窮困而改變節操。如何做在於自身,是生是死在於命。因而晉國重耳的稱霸之心,產生於困頓曹衛之時;越王勾踐的稱霸之心,產生困頓於會稽之時。所以說居於下位而無所憂慮的人,是思慮不遠;安身處世總想安逸的人,是志向不大。怎能知道他的終始呢?」

子路出去了,孔子叫來子貢,又問了同樣的問題。子貢說:「老師您的道實在博大,因此天下容不下您,您何不把您的道降低一些呢?」

孔子說:「賜啊,好的農夫會種莊稼,不一定會收穫;好的工匠能做精巧的東西,不一定能順遂每個人的意願;君子能培養他的道德學問,創立政治主張,別人不一定能採納。現在不修養自己的道德學問而要求別人能採納,賜啊,這說明你的志向不遠大,思想不深遠啊。」

子貢出去以後,顏回進來了,孔子又問了他同樣的問題。顏回說:「老師的道太廣大了,天下也容不下。雖然如此,您還是竭力推行。世人不用,那是當權者的恥辱,您何必為此憂慮呢?不被採納才看出您是君子。」

孔子聽了高興地感嘆說:「的確如此,顏家的兒子!假如你有很多錢,我就來給你當管家。」

上面這個故事是孔子周遊列國時所遭遇到的一件事,記錄在《孔子家語》裡。

孔子周遊列國時遭遇到過很多苦難與危險,這只是其中的一件,可能是最苦的一次吧,時間比較長,弟子們都餓的起不來了。

弟子因為各自的境界的不同,對於當時所面臨的困境內心表現,對老師提問的作答也是各有不同,孔子對弟子仍是不失時機的因材施教。

子路為人直率,是質勝於文的弟子,內在很好,外在的表現有點粗野,跟自己的老師講話也不客氣,就直接敢問是不是老師您的修養還不夠好啊。當然看問題的深度跟子貢和顏回是差了一截。孔子就直接把道理講給他。孔子與子路年齡相差不多,對這個弟子還是非常喜歡、親近的,從孔子跟子路的談話中自稱丘就可以看的出來。

子貢的見地就高明很多,知道並非是老師的修為德行不夠,而是世道衰微,所以自己的老師與同窗們才會接連的遭到厄運。但他卻建議自己的老師降格取容。孔子自然知道自己的這個弟子看清了問題的本質,但做為聖人的弟子,想讓老師降低標準被滔滔濁世所容,志向實在是低了。子貢為人聰敏,平日裡有點恃才傲物,還有點喜歡對其他人品頭論足,而對自己的修為並沒那麼注重,所以孔子提醒這個弟子:在任何一種情況下,你只管注重自己的修為,提升境界。

顏回是對自己老師的所言無所不悅的弟子,悟性極高,看的明白,也做的夠好,表面溫和謙恭,內心明確篤定。孔子對於這樣的弟子都不用特意指教,實在是太滿意了。竟然說「你要是很有錢的話,我給你做管家。」真是滿意到了極點。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