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問禮於老子

天笑


【正見網2018年08月02日】

孔子、老子分別是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醫、武」中儒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都巨大而深遠。

孔子名丘,春秋時期魯國人,生卒於公元前551——479年,活了七十二歲,家中排行老二。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時期楚國人,生卒年不詳。據一些記載可推知當出生在孔子之前。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即管理圖書的史官,思想、理論保存在《道德經》中。

孔子向老子問禮的事情,在《史記》中有記載。老子當時對他講了這樣 一番話: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篷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大意是人生短暫,言論卻可以不朽,要謙虛深藏,大智若愚,除卻各種對自身不好的執著和慾望。老子的話使孔子覺的高深莫測,他感嘆的說: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也!

孔子遊歷諸侯國十四年,辦私學四十年,號稱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所謂雲台三十六將,孔門七十二賢。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子弟才可接受教育原限制,使教育具有了廣泛的社會性。《禮》是孔子教學的主要內容,西周的社會制度和管理思想集中體現在周禮上,《左傳》說它是「治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的最高法典。孔子對周禮推崇備至,並用自己的思想對周禮進行了原則性的損益改革。孔子希望通過恢復周禮使社會達到和諧穩定。

孔子的全部主張都貫穿著「中庸」之道。就是不上不下,不左不右,堅持原則,不偏不倚。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義、禮、智、信」,講的是現實人倫和對人的道德標準要求,也就是做人的道理。先做人後做事,以此標準不斷對照「修身」,無論是成為孔子講的聖賢、君子、或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就都不是什麼難事了。北宋趙普,趙匡胤的宰相,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傳遍天下。中國歷史一直以來基本都是道家打天下,儒家治天下。像姜子牙、諸葛亮、劉伯溫等都是道家人物,君王得到天下就開始提倡儒學,選撥人才治理天下。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死後被後世尊封為聖人,康熙皇帝還御筆親書「萬世師表」。孔子儒家的出現,是中華傳統文化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孔子眼中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老子,則充滿了傳奇色彩,成為了神化人物。

老子的思想理論保留在《道德經》中。《道德經》五千多字,分為八十一章,內容深奧而豐富。據說是老子出函谷關時寫下的。

函谷關的關令尹喜,一天看到一團紫氣從東而來,知道有高人將要到來過關,便早早沐浴等待,果然等到了老子。這也是「紫氣東來」一詞的由來。古代有「望氣」之說,醫生、風水、打仗等都用到,是人體的一種功能、本能。《史記》也說秦始皇也是因手下方士看到東方有天子氣,所以東巡以鎮之。呂雉的老爹也是看到空中有五色雲氣呈龍虎狀,知道有真龍天子,便千方百計的尋訪,最後把女兒嫁給劉邦。我們現在說一個人有能力往往說這個人氣場強,科學家做試驗也發現在一個特殊的電磁場作用下,人體會發出強大的輝光。

據說老子被尹喜纏的推不過,不得已才揮筆寫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出關後往西而去,不知所終。

老子認為宇宙中存在著一個先天地而生,無聲無形,永遠不依靠外力而不停循環運行的道。他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老子不知「道」的名字,其實就是宇宙的特性「真、善、忍」在不同層次的體現,在道家叫「道」,佛家叫「法」。

老子認為道是萬物之源,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片三,三生萬物。認為道是天下萬物的根本。人是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而道則只以自己為法則。所以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思想達到了他那個時代人們對世界認識的高峰。老子的時代也出現了諸子百家,老子講:道可道,非常道。隨著歷史的發展,諸子百家多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有老子的不同於其它道的非常之道,一直流傳下來,直到今天人們還從中得到啟發。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