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解《大學》 (下)

道生


【正見網2025年08月18日】

(接上部)

第六段

原文: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 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解: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就是說:身上有各種的憤怒和不滿,則不能得到心「正」的狀態。

有各種的恐懼或害怕,則不能得到心「正」的狀態。

有各種的偏好和享樂,則不能得到心「正」的狀態。

有各種的擔憂、患得患失,則不能得到心「正」的狀態。

心不在這些負面的地方。

就像看見了卻不往心裡去,聽到了卻不動心,吃到了卻不沉迷於其中的味道。

這就是所謂的修身正其心。

註:(略)

第七段

原文: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解: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就是說:

人因為他有所親近和愛好而或閉或辟。

因為他有所厭惡和不值而或閉或辟。

因為他有所畏懼和敬仰而或閉或辟。

因為他有所哀傷矜持而或閉或辟。

因為他有所閒敖懶惰而或閉或辟。

故而能明白這些偏好而且了解它惡的一面,了解它惡的一面,進而能夠明白約束其惡的美好,天下少有啊。

以前有諺語是這樣說的:人不知道他自己行為偏好的「惡」,不知道這樣的苗頭會成長到碩大的程度。

這就是所謂的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第八段

原文: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 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 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云:「桃之夭夭, 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云:「 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解: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就是說:

他的家都不可通過善德來教育而卻能用善德來教育他人這種情況,就像「無」一樣。

所以,君子不超出「家」教而能讓道理成教於「國」。

用孝的原則以事君,用弟的原則以事長,用慈的原則來使眾。

《康誥》說:「如保赤子。」如同保持初生的嬰兒的天真狀態。

內心誠懇的追求這種狀態,雖然不是總在道中,也不遠了啊。

未有學道修養於赤子的天真狀態而後卻(放棄了)就像嫁出去一樣啊。

一家遵守仁,一國也會興起仁,一家遵守讓,一國也會興起讓。

一人貪污暴戾,一國也會各自作亂,它的運作機制就是這樣的。

這就是所謂的一言僨事(一句話就能壞事),一人定國(一人可以安定一個國家)。

堯、舜這樣的聖王率領天下以「仁」,所以人民就從仁。

桀、紂這樣的昏君率領天下以「暴」,所以人民就從「暴」。

它所頒布的命令和人民真正的愛好相反,所以人民並不是心服口服的服從。

因此,君子有讓自己遵守大道然後再告訴別人的道理,而沒有讓自己不遵守大道卻去非論道理告誡他人。

所藏於自己身上的各種不端行為不去糾正,而能曉喻道理讓別人真心的服從,未有這樣的情況啊。

故而治國在治其家。

《詩經》說:「桃之夭夭, 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桃樹生機勃勃,它的葉子看起來那麼的茂盛。人們把它帶回家,讓家人也得宜於它的生氣。

就像明德至善的原則讓家人得宜以後,再以此用明德至善的原則來教國人。

《詩經》說:「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他明德至善的儀態不斷的成長,「正」的狀態讓四周的國家都是一致的肯定。

讓明德至善的原則成為父子、兄弟的行為效法,進而讓人民也效法。這就是所謂的治國在齊其家。

第九段

原文: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解: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就是說:

上層尊老敬老而人民的孝行就會興起。

上層以長者為尊長而人民就會興起「弟」讓,

上層體恤孤寡而人民就不會過分違背。

所以君子有必要象契約一樣嚴格遵守的規矩大道啊。

所產生的惡在上層,就不用它來指使下層。

所產生的惡在下層,就不用它來影響上層。

所產生的惡在前方,就不用它來引領後方。

所產生的惡在後方,就不用它來跟從前方。

所產生的惡在右側,就不將它交流到左側。

所產生的惡在左側,就不將它交流到右側。

這就是所謂的必須象契約一樣嚴格遵守的規矩大道。

《詩經》說:「樂只君子,民之父母。」

樂於這樣做的君子,就像人民的父母。

對人民好的,就把它做好。

對人民惡的,就別去為惡。

這就是所謂民之父母。

《詩經》說:「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節選觀察對面的南山,那一直維持著石頭高聳的樣子,就像赫赫有名的「師尹」,人民都這樣瞻仰。

有國的王者不可以不審慎、認真的對待。

「辟」(辟開不這樣做)就會成為天下指責評辱的對像了。

《詩經》說:「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

殷朝沒有失去它師從的原則的時候,它的克制配合了上帝(上天的意志)。

上天厚德的威儀密布在殷的周圍,殷朝厚峻的國家命運因此能長久的保持而不消亡變易。

明德遵道得到眾人的信賴就會得到國家,反之失去眾人的信賴就去失去國家。

第十段

原文: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解:

因此君子首先嚴肅認真的對待「德」。

有厚德在此就有人的興旺,有人的興旺在此就有土地耕耘,有土地耕耘在此就會有財富產生,有財富產生在此就會發揮更好的作用。

德這樣的物質是根本,財富這樣的結果是末後。

如果把本放在外,末放在內(本末倒置),人民就會爭鬥、甚至連善意的布施都會搶奪。

所以財富聚斂於國家則人民散亂,財富分散於人民則民眾和聚。

所以,說話悖逆而出的,也會衍生悖逆的話入。

就像貨物悖劣而買入的,就會衍生悖劣的貨品賣出。(註:如俗語「垃圾進垃圾出。」)

《康誥》說:「惟命不於常。」

惟有命運不於尋常。

大道至善明德的原則會得到好的命運,不善而違背的時候就會失去命運。

《楚書》說:「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

楚國「無」以為寶,惟有善德以為珍寶。

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舅犯說:「人死了(金銀珠寶等身外之物都帶不走,)就是無以為寶,善德親仁才是真正的無價之寶。」

第十一段

原文: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解:

《秦誓》說:有這樣一條要介守臣服的方法,一斷一斷的沒有具體其他的技能,採用這種方法的人的內心要處於休養休息的狀態,就像有很大的容量一樣。

人們有好的技能,就像自己有一樣。

人們嚮往聖明,他們的心嚮往好的一面,不就像他們自發的從口中傳遞出正確的教導嗎。

真實而能容納一切,以能保護我們的子孫黎民,崇尚這樣的原則亦是有利的啊。

人們有好的技能,不要像忌諱染病一樣去厭惡忌諱。

人們嚮往聖明,不要違背他們甚至封堵起來不讓他們這樣遵循。

這樣的做派實際就是不能容納的狀態,以致不能保護我們的子孫黎民,這也叫極其危險啊。

唯有仁德的人會開放、流轉,直到影響周邊的國家,如有不認同參與的,就影響他們,讓其同仁者所在的中國那樣。

這就是所謂的唯有仁人的行為能用善良愛護人,能用善良抑制惡人。

見到賢明而不能推舉,推舉了卻不能被優先運用,這是命運的安排啊。

見到不善而不能消退,消退了而不能遠離(不善),這是我們的過失啊。

喜好人所厭惡的,厭惡人所喜好的,這就是所謂的違背人性。

如同肆意干擾滾滾車輪的輻條那樣必定會纏住您的身體。

所以說,君子所擁有的大道,必定通過忠信的行為來獲得,驕傲泰滿以後就會失去。

第十二段

原文: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 災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解:

產生財富有這樣的至大正道,生產它就會越來越多,消耗它就會越來越少,作為起來則要疾速,運用起來則應該舒緩,這樣財富就會恆定充足啊。

仁者通過財富來啟發身心,不仁者用身心來設法發財。

從未有上層好「仁」(符合道義的彼此正確的關係)而下層不好「義」(符合道義的應該努力做好的行為)的情況啊。

從未有「好義」(符合道義的應該努力做好的行為)而要做的事情不能終結的啊。

從未有府庫的財富就不是財富的情況啊。

孟獻子說:「畜養馬乘的人,正常不會明察了解雞和豚;伐集冰塊的家族,正常不會了解畜養牛羊;擁有百乘的大家族,正常不會畜養貪婪聚斂的家臣,與其有這樣貪婪聚斂的家臣,寧可有偷盜的家臣。」

這就是所謂正常的國家不應該把追求物質利益作為根本利益,而是以「義」(符合道義的正確行為)作為更根本的利益啊。

成長國家而目的要務是為了財富利用的,必定是出自於小人,彼(君子)是為了明德至善的對待,小人這樣的出發點作為使命而為國為家,災難害處都會一併而至,雖然有善的情況,也如同「無」之那樣的奈何了!

這就是所謂正常的國家不應該把追求物質利益作為根本利益,而是以「義」(符合道義的正確行為)作為更根本的利益啊。

後記:

希望這兩篇翻譯能幫助你讀懂《大學》,希望您能明白:人們已經遠離祖先的教誨很久了。

此外,我們也應當知道《大學》是讓人「近道」的學問,還有更高層次的道理。但是讀懂他並以此作為行為的典範就已經符合好人的道德修養了,他告訴我們:人要「明德至善」,也就是人要善良。

由於自古以來人所堅守的善良原則已經被嚴重的扭曲。人們正在魔鬼的引誘下作惡,卻因為善惡的衡量標準被嚴重扭曲而茫然不知。

大家應該明白,中共邪黨不是中國,它是西來幽靈,是魔鬼。它發動的各種運動已經嚴重的破壞了我們的傳統。現在,它正在控制著偏離祖訓的中國人與天法做對。

它殘忍的大量屠殺法輪大法修煉者,甚至大量的活摘人的器官。它的惡行已經招致全球範圍的天譴,新冠瘟疫正在反覆的來襲。上天正在消滅它,當然也包括消滅那些被魔鬼敗壞了的人。

那些迷信了魔鬼邪黨的歪理邪說,而不能幡然醒悟的人,就算還善存良知,由於不能真正的看清魔鬼的本質,還企圖在魔鬼的思想框架下,為之續命,誤以為可以改善,其實這也是逆天而行,一樣會成為魔鬼的替死鬼。

因為上天通過人和魔鬼之間的生命誓約以及人們內心所想來識別魔鬼,以這個標準看來很多人其實都是魔鬼的一員。天譴中這些人正在一批批的被魔鬼利用人們加入它時所發的獻身毒誓,悄悄的取走性命,成為它的殉葬品。

魔鬼的滅亡結局已經註定,目前剩下的不過是時間問題。遠離它才是自救的唯一方法。

當您能真正讀懂中華傳統的經典,您就會明白:人要善良,這就是祖先給我們最重要的教誨。

這樣我們就能明白「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因為從普通人的層面就能知道:相信神佛,相信命運輪迴,相信因果報應,擁有真誠、善良、忍讓美德的人一定是更好的好人。

這樣我們就會認同祖先的告誡「舉頭三尺有神明」。因為我們已經發現經典中告訴我們的是正確無誤的道理。那麼更多流傳千古的祖先教誨必定也有他的真信存在。

所以,請鼓起勇氣,退出魔鬼的組織(黨團隊)。拿回你的生命契約,拒絕獻身給魔鬼,拒絕給魔鬼陪葬,做一個不被魔鬼左右的,真正自由的善良人。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