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11月10日】
《論語》中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民間也有句俗話:「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兩句話雖出自不同語境,卻都傳達了同一個道理——無論我們多麼有才華,都不能自滿,總要保持一顆向他人學習的心。
韓愈在《師說》中寫道: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人求學,必定有老師。老師的職責,是傳授道理、講解經典、解答疑惑。人不是生而知之的,誰能沒有困惑?有疑惑卻不肯請教於師,那疑惑終將鬱結一生。比我早懂道理的人,無論他年長年幼、身份貴賤,我都該向他學習;因為我求的是「道」,而非虛名。韓愈最後一句說得尤為精闢——「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只要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那人便是我的老師。
韓愈的這段文字,其實強調了兩層含義:
第一,有迷惑是正常的。沒有人能十全十美、無所不知,因此向別人學習是成長的必然之路。
第二,學習的前提是放下身段。只有放下驕傲與成見,才能真正獲得知識與智慧。
我們往往容易向長輩學習,因為那是傳統的師道關係;但若要向平輩學習,許多人心中便會生出幾分不自在。若那人是比自己年輕的晚輩、是競爭中的對手,甚至是自己不喜歡的人,又該如何?
這恰恰是韓愈提醒我們的地方——學習的目的不在於誰教,而在於我是否願意學。
理智清醒的人,明白取捨的道理。只要他人身上有可取之處,就值得學習。
孔子是聖人、大儒,卻仍然說「擇其善者而從之」。他從弟子的行為中反觀自身,不是因為知識不及,而是因為他看到了「人皆可為我師」的智慧。
唐太宗與魏徵的關係,也是這種智慧的體現。魏徵是敢言之臣,常常直言進諫。唐太宗能虛心接受,甚至感嘆「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他並非盲從魏徵的意見,而是在傾聽中選擇,在學習中提升。
修煉之人亦然。學習不僅是為了掌握知識,更是借他人之優長、之不足來映照自身。
正如古語所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真正的學習,並非僅限於學習,而是從別人的行為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世人學習是、修煉人亦是。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