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25年11月12日】
據NASA科學網2025年9月24日報導,天文學家利用韋伯望遠鏡在人馬座 B2 分子雲中發現了色彩斑斕的大質量恆星和發光的宇宙塵埃,這是銀河系中質量最大、最活躍的恆星形成區域。
「韋伯望遠鏡強大的紅外儀器提供了我們以前從未見過的細節,這將有助於我們了解大質量恆星形成的一些仍然難以捉摸的謎團,以及為甚麼人馬座 B2 比銀河系中心的其他區域活躍得多,」佛羅裡達大學的天文學家、該項目的首席研究員亞當·金斯伯格(Adam Ginsburg)說。

韋伯望遠鏡的近紅外相機(NIRCam)捕捉到了人馬座B2分子雲中恆星、氣體和宇宙塵埃在近紅外光下發出的光芒。圖片來源:NASA/ESA/CSA/STScI/Adam Ginsburg/Nazar Budaiev/Taehwa Yoo;圖像處理:Alyssa Pagan(STScI)
人馬座B2距離位於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僅幾百光年,該區域恆星密集,遍布恆星形成雲和複雜的磁場。韋伯望遠鏡探測到的紅外光能夠穿透該區域的部分厚雲,從而揭示出年輕的恆星及其周圍溫暖的塵埃。
然而,韋伯望遠鏡拍攝的人馬座B2圖像中最引人注目的特點之一,是那些仍然保持黑暗的區域。這些看似空曠的太空區域,實際上充滿了極其濃密的氣體和塵埃,以至於連韋伯望遠鏡都無法穿透它們。這些厚厚的雲層是未來恆星的原材料,也是那些尚未成熟的恆星的繭。
韋伯太空望遠鏡的中紅外儀器(MIRI)憑藉其高解析度和中紅外靈敏度,以前所未有的細節展現了這一區域,包括由非常年輕的大質量恆星加熱的發光宇宙塵埃。MIRI圖像右半部分最紅的區域,即人馬座B2北區,是已知分子最豐富的區域之一,但天文學家從未如此清晰地觀測到它。(註:在這些韋伯圖像中,北位於右側。)

韋伯望遠鏡的MIRI儀器在中紅外光波段觀測人馬座B2區域,其中溫暖的塵埃發出明亮的光芒。只有最亮的恆星才能穿透濃密的塵埃雲,呈現出藍色的光點。圖片來源:NASA/ESA/CSA/STScI/Adam Ginsburg/Nazar Budaiev/Taehwa Yoo;圖像處理:Alyssa Pagan(STScI)
即使在紅外光譜範圍內,波長較長的光所帶來的差異也十分顯著,韋伯望遠鏡的中紅外成像儀(MIRI)和近紅外相機(NIRCam)拍攝的圖像對比便可見一斑。發光的氣體和塵埃在中紅外光下清晰可見,而除了最亮的恆星外,其他所有天體都從視野中消失了。
與MIRI相比,韋伯望遠鏡的近紅外相機(NIRCam)圖像中色彩斑斕的恆星格外引人注目,偶爾可見明亮的氣體和塵埃雲點綴其間。對這些恆星的進一步研究將揭示它們的質量和年齡等細節,這將有助於天文學家更好地了解這個緻密活躍的銀河系中心區域的恆星形成過程。這個過程已經持續了數百萬年嗎?還是最近才由某種未知的過程觸發的?
天文學家希望韋伯望遠鏡能夠揭示銀河系中心恆星形成率為何如此之低的原因。儘管該區域蘊藏著豐富的氣體原料,但總體而言,其恆星形成效率遠不及人馬座B2。人馬座B2的氣體含量僅占銀河系中心的10%,卻產生了其中50%的恆星。
「人類研究星空已有數千年歷史,但仍有許多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佛羅裡達大學研究生、該研究的共同首席研究員納扎爾·布達耶夫(Nazar Budaiev)說道。「韋伯望遠鏡向我們展示的新事物固然令人驚嘆,但同時也伴隨著新的謎團等待我們去探索,能夠參與到這項持續的發現之中,著實令人興奮。」
資料來源:
https://science.nasa.gov/missions/webb/nasas-webb-explores-largest-star-forming-cloud-in-milky-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