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8月20日】
俗語「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一直認為是在黨文化中產生的。通過網絡搜索才發現,這句俗語最早見於唐代詩人於鵠的《過分水嶺有感》,原句為「一樹新栽益四鄰,前人種樹後人涼」。明代戲曲家胡文煥編撰的《群音類選·清腔類·桂枝香》中也出現了:「那曉得三綱五常,只知道七青八黃,圓鴨蛋裡掉槳,竹竿空長,肚裡無糧,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清代學者翟灝在《通俗編·卷一·俚語對句》也有描述:「今年種竹,來年吃筍;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這句俗語來源於傳統文化,背後自然就有其神性內涵,包含了善惡有報、因果報應的天理,只是用人能理解的通俗語言描述出來。「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換種說法就是祖上積德,福蔭後人。
這句俗語被運用到黨文化中,背後的神性內涵就沒有了,因為中共的黨文化是反對神佛與天理的。人們的理解中只剩下了一點表面意思,還是被歪曲的,而且是充滿著假、惡、鬥內涵的。今天的中國人把「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理解成了當爹或當爺的只要有權有勢,或者相當有錢,就能把兒孫輩安排的好好的,兒孫就可以坐享清福了。殊不知,天理在上,善惡有報的天理在制約著人間的一切。兒孫沒有那麼大的德,還繼承不了這個財富的,說不定遇到天災人禍,或者兒孫是個敗家子,還守不住呢。
周永康,大陸的中國人不陌生,靠迫害法輪功被江澤民一路提拔到公安部長、中央政治局常委,主管中央政法委書記,被稱為「維穩沙皇」,曾經盛極一時,有周氏家族的一時氣勢;兒子周濱也猖狂一時,依靠周永康的權勢大撈其財,甚至為某死刑犯開脫罪行。但是沒有幾年,周永康被抓被判刑,周濱也被判刑,一時之間周氏家族不復存在,更為諷刺的是周永康的兒媳也走上了上訪維權之路。 周永康栽下的不是參天大樹,而是種下了極大的惡因,只能是禍及後人。
要想理解「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涵義,只能從傳統文化故事中領會到。
清朝中期一位官員名叫阮元,他的祖父阮玉堂,官階為昭勇將軍,曾跟隨大帥征苗寨。當時有幾千苗人投降,大帥擔心他們詐降想全部殺掉,阮玉堂冒死懇求,讓這幾千苗人活下來了。後來他死在任上,死後沒給家裡留下任何財產。
阮元的父親阮湘圃,安貧樂業,潔身自守。有一次,他在渡口拾到一個裝滿銀子的布袋,還有一份官家文書在裡面。他想,這件事上關國家急務,下系丟銀人的性命,必須等著還給失主。
他這一等就等到傍晚,這時來了一個人準備投水自殺,一問正是丟銀子的人。那人哭著說:「丟了錢害了我自己,又連累了我的上級,不如我先死了吧!」阮湘圃連忙拿出布袋還給他,不告訴自己的姓名。
幾天以後,阮湘圃在湖北的老朋友的女兒,因家窮要被賣到妓院去,講定身價是二百兩銀子。那女孩正在家哭鬧要自殺,正好被客游漢口的阮湘圃遇到,他立即傾其所有給那個姑娘辦嫁妝,讓她嫁給了讀書人。
有一年,宣城的街市著火,有數千家被燒毀,窮苦人家無力租房,男女老幼都露宿街頭。一天,下起了滂沱大雨,難民們都站在泥水中慟哭,這情景恰巧被客游此地的阮湘圃目睹。阮湘圃想伸手援助,就找到當地的商家,說明計劃安置的辦法,商人們都嘲笑他人微言輕,自不量力。
阮湘圃憤慨地說:「各位連鄉親的情誼都不顧,我雖然不是本地人,也一定獨力做好這件事。」他回去跪求自己的僱主,提前發給自己數十金薪俸,招來工匠搭了百十間的屋棚,使得無家可歸的貧民能夠棲身避雨。當地人都感懷他的恩德。
上天有好生之德!爺爺救人,父親也救人,感得上天賜福。到了阮元這一代,阮家顯貴了。阮元先任江西巡撫,又任雲貴總督,後拜體仁閣大學士、太子太保,賜號文達,成為嘉慶王朝的重臣。《清史稿》贊阮元「身經乾嘉文物鼎盛之時,主持風會數十年,海內學者奉為山鬥。」
阮氏族上兩代人行善積德,栽下了充滿德行的參天大樹,到了阮元這一輩,才有顯貴福報,盛名很久。
中共才是社會發展的毒瘤,不解體中共,不破除黨文化,不回歸傳統路,中國人只能在黨文化的毒害下離神佛越來越遠,背離炎黃子孫越來越遠。因為中共要的是只會做壞事、只會種下惡因的馬列子孫,它要通過這種手段,來毀滅人類。